摘要:“流浪大师”沈巍的走红,本质是流量时代对“反差人设”的狂热追捧。衣衫褴褛的流浪者与熟稔《左传》《尚书》的“国学达人”形象碰撞,精准切中大众猎奇心理,使其瞬间成为流量焦点。
“流浪大师”沈巍的走红,本质是流量时代对“反差人设”的狂热追捧。衣衫褴褛的流浪者与熟稔《左传》《尚书》的“国学达人”形象碰撞,精准切中大众猎奇心理,使其瞬间成为流量焦点。
这场狂欢暴露了流量经济的荒诞:数百名主播围堵直播,编造身世博眼球,将沈巍异化为“打卡背景”,全然无视其个体尊严。更值得警惕的是价值错位——能说古文便被奉为“大师”,拿着毛笔挥舞,就奉为“书法家”,月入数十万仍翻垃圾桶被美化为“节俭”,这种肤浅解读消解了真正的学术价值与美德内涵。
当热度褪去,沈巍的境遇更显讽刺:直播收入被借走,为房租发愁,而当初追捧他的流量早已散去。这恰是流量逻辑的缩影:制造符号、疯狂消费、迅速抛弃。
沈巍现象如同一面镜子,我们更应反思:当流量成为唯一标尺,个体尊严与真实价值是否已被遮蔽?唯有摒弃猎奇狂欢,回归理性尊重,才能避免让更多“沈巍”沦为流量的牺牲品。
来源:乡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