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已过,暑气未消。永丰县中医院智慧煎药房内,28台银灰色全自动煎药机整齐排列,指示灯交替闪烁,药剂师轻点屏幕录入处方,分拣机器人精准抓取当归、黄芪等饮片。
秋分已过,暑气未消。永丰县中医院智慧煎药房内,28台银灰色全自动煎药机整齐排列,指示灯交替闪烁,药剂师轻点屏幕录入处方,分拣机器人精准抓取当归、黄芪等饮片。
“以前患者取药最少等一个半小时,现在最快40分钟就能拿药,还能预约配送到家,”院长助理周文辉指向忙碌的流水线说,“这是我们破解‘煎药慢、取药难’的关键,也是永丰作为全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交出的答卷。”
2023年,《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实施方案》落地,永丰县被纳入全省“三市六县”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为此,永丰从体制机制、服务网络、产业融合三方面发力,让千年药香散发新韵,探索出了一条县域中医药改革新路。
古县镇五团村林下草珊瑚基地。吕文/摄
为改革绘制一张“施工图”
“作为先行区一员,我们必须扛起探路责任,让改革从‘纸上’落到‘事上’。”永丰县委主要负责人明确表态。
为了推进先行区建设,永丰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中医药改革领导小组,将改革纳入全县重点改革攻坚战,实行“每月专题调度+现场办公”机制。县领导带队深入医院、药企、种植基地,直面“人才缺、资金紧、落地难”等痛点问题。同时,设立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备5名专职人员,确保改革不跑偏、不落空。
为让改革有章可循,永丰梳理出台《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医药“三区三基地”建设方案》等10余项政策,覆盖“医、药、养、教、文”全产业链。从中药材种植补贴到药企研发扶持,从基层中医馆建设到中医药文化传播,各项政策十分具体,可操作性强。
在人才培养上,针对基层“西医不懂中医”的短板,永丰创新“线上理论+线下实操”培养模式。依托“徐晓明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开展“师带徒”,在县中医院建成“西学中”培训基地。
“以前只会开西药,现在跟着线上课程学《黄帝内经》,周末练针灸,去年还考取了中医适宜技术合格证,能独立开中医处方了!”永丰县第三人民医院医生王博展示着出诊记录,满脸成就感。
截至目前,永丰已累计培养“能西会中”复合型人才750名,新增“西学中”医师23名,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占比突破41.86%。
“过去带徒靠‘口传心授’,现在工作室每年能系统培养8名青年医师,中医药传承终于有了‘后备军’。”60岁的徐晓明看着徒弟们忙碌的身影,言语间透露着自豪。
古县镇黄精产业林下种植基地技术人员正在查看药材长势。袁雪彬/摄
“三级网络”把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
“刘大夫,喝了三天中药,咳嗽轻多了!”清晨,沿陂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阁内,村民张桂英提着保温桶复诊。医师刘平松一边号脉开方,一边叮嘱注意事项。作为县中医院下沉的骨干医师,刘平松扎根两年,见证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改变:“刚来时只有个旧药柜、几根银针,现在针灸室、理疗区齐全,去年接诊量达200多人次,高血压患者都愿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
永丰县以“县中医院、乡镇中医馆、村中医阁”三级服务网络为载体,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织密群众“健康守护网”。目前,县内21个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药服务区全覆盖,建成3所旗舰中医馆、35所标准化中医阁,286个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药饮片、针灸等基础服务。
“以前感冒发烧要跑17公里去县城,现在村卫生室就能抓药,医保报销后自付才10多块!”八江乡茶口村村民袁大爷的“实惠账”,道出了群众的获得感。
服务网络的完善,直接带动中医诊疗需求提升。2024年,永丰中医诊疗人次占比达39.38%,瑶田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收入占比更是高达57.93%。
基层人才短缺,是制约中医服务推广的主要障碍。永丰推行“县培乡管村用”机制,县中医院专家定期下乡坐诊带教,通过“线上会诊+线下指导”培训村医。龙冈畲族乡毛兰村卫生室医生谢满红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后,在村里就能开展拔罐、三伏贴服务。
中医药改革不仅要“治病”,更要“育人”。国医堂里,孩子们研磨薄荷体验中药炮制;“红医心・永丰行”义诊中,名中医进社区为老人诊病;“三伏贴”现场,居民排队贴敷、交流体验……在永丰,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让中医药从“神秘理论”变成“生活常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村里邀请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吕文/摄
“全链融合”点燃“产业并跑”引擎
时下的鹿冈乡境内,连片的黄栀子树挂满金黄果实,农户张建国指着即将采摘的果实笑道:“县里给每亩地补500块钱,还有专家上门指导种植技术,我家10亩黄栀子今年估计可赚2万多元!”
永丰立足本地资源,依托全省第一家中药制剂委托配制中心,打通“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文旅”全链条,推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种植基地筑牢产业根基。依托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永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培育出黄栀子、车前子、金银花等特色品种。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9万亩,年产值突破7亿元,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第一车间”。
来到全省首家中药制剂委托配制中心,在江西和明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里,全自动生产线将黄栀子加工成饮片、胶囊等产品。该中心不仅为省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代配药剂,还自主研发出千里光胶囊等全国独家品种。
“以前基层医院制剂产能有限、品种单一,中心的成立打破了地域和规模限制,填补了全省基层中药制剂委托配制的空白,成为区域中药研发转化的‘孵化器’。光是2024年就生产制剂32.2万盒,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集团副总裁陈志红指着中控屏上的实时数据介绍。
龙头企业的崛起,让永丰中医药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诚志药业生产的桔贝合剂,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跻身全国儿童呼吸科止咳类用药前十;狼和药业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出艾灸条、艾叶精油等养生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线下体验”打开销路,2024年“双十一”期间线上销量突破300万元。截至目前,永丰已培育市级以上中医药龙头企业5家,形成“种植有基地、加工有企业、产品有市场”完整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产业融合还催生出不少新业态。在恩江古城4A级景区,中医药文化体验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既能参观中药标本展、观看古法煎药技艺,还能体验针灸推拿;景区周边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出“认养一棵黄栀子”项目,吸引游客参与采摘、炮制,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这种“种植+加工+文旅”模式,让“药香”变“乡愁”,赋予中医药产业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