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对11岁的张传宝来讲极不寻常,被确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与股骨头坏死的他几乎“注定”坐轮椅度此余生。2015年,36岁的他第一次拄着拐杖站了起来,汗水浸透了衣衫,膝盖抖得像风中的落叶。但他知道,站起来的不只是自己的身体,还有被疾病困住的人生。在特殊教育
1990年,对11岁的张传宝来讲极不寻常,被确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与股骨头坏死的他几乎“注定”坐轮椅度此余生。2015年,36岁的他第一次拄着拐杖站了起来,汗水浸透了衣衫,膝盖抖得像风中的落叶。但他知道,站起来的不只是自己的身体,还有被疾病困住的人生。在特殊教育学校学到的计算机技能,成了他劈开困境的斧头——通过网络销售滞销的黄河大米,他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改变的契机,藏在2018年暑假那个燥热的午后。他在村口看到三个留守儿童围着垃圾堆追逐。“爹妈在外打工,孩子放暑假就像脱缰的野马,出事咋办?”那天夜里,他盯着自家闲置的大米仓库失眠了。仓库里还堆着去年的稻壳,散发着淡淡的米香,他突然想:“这里能不能变成孩子们的去处?”说干就干。他忍着股骨头坏死的疼痛,趴在地上铺地板革;托人从旧货市场淘来黑板,用砂纸打磨掉毛刺;跑遍周边乡镇募集图书,回来时拐杖底端磨得发亮。2019年暑假,“米仓学堂”挂牌那天,没有仪式,只有七个孩子怯生生的笑脸。张传宝站在黑板前,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写下“人之初”三个字,手因为疼痛微微发抖,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他知道,这个装满稻谷香气的仓库,从此要装满孩子们的笑声了。
暑期托管的课程,藏着他的用心。《千字文》要配上手绘的插图,书法课用的宣纸是他攒钱买的,手工材料来自废品站回收的纸箱——他总说:“农村孩子不缺聪明,缺的是机会。”有个叫小雨的女孩,父母离婚后跟着奶奶生活,刚来时整天低着头。张传宝发现她喜欢画画,就把自己攒的素描本送给她,每天留半小时听她讲画里的故事。三个月后,小雨在课堂上主动朗读了自己写的诗,结尾那句“米仓里的阳光,比家里的暖”,让张传宝偷偷抹了眼泪。
六年来,从托管7个孩子增加到42个,零安全事故的记录背后,是张传宝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有家长送来鸡蛋,他转身就做成茶叶蛋分给孩子;有人要给学费,他指着墙上的“免费”标牌说:“我当年难的时候,没人要我钱。”他的拐杖磨坏了8根,止痛药成了随身必备,但只要听到孩子们喊“张老师”,他就觉得浑身是劲。
“一个人撑不起‘学堂’,得大家搭把手。”张传宝明白这个理,却没想到自己的坚持能引来这么多“同路人”。72岁的付丙山退休前是中学老师,看到张传宝拖着病体上课,第二天就揣着教案来了。“我教了40年书,从没见过这么特别的学堂。”假期托管期间,老人每天准时到,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授《弟子规》。刚考上大学的刘卜源,是学堂的第一批学生。2024年暑假,她背着行李回到村里,主动要求当志愿者。“张老师当年教我写毛笔字,说‘字如其人,要堂堂正正’。”她现在带孩子们读绘本,讲城里的新鲜事,孩子们都叫她“小老师”。在她的带动下,已有5个大学生加入志愿队伍,学堂的课程表上多了英语和科学实验。社会的爱心也像潮水般涌来。通过张传宝发起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捐赠了书架和空调,热心人士寄来教辅资料,甚至有书法家专门写了书法作品让他义卖筹钱。
如今的“米仓学堂”,不仅是孩子们的暑期乐园,更成了村里的“公益枢纽”。村民们自发轮流来做饭,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蔬菜,连理发店老板都每月来给孩子们免费理发。张传宝常说:“我只是点亮了一盏灯,是大家让这光照得更远。”
他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周边三个村都效仿建起了“米仓式”课堂,那些曾经孤单的乡村暑假,渐渐充满了书声和笑声。从仓库到“学堂”,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张传宝用残疾的身躯扛起了乡村暑期托管的微火。他或许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踩在乡土的脉搏上;他或许做的不多,却让无数孩子相信“未来有光”。正如他写在“学堂”墙上的那句话:“米粒虽小,能养众生;微光虽弱,可照前路。”
·好人泉评
1.没有华丽的校舍,只有改造过的米仓;没有惊天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陪伴。他用近十年的坚守,把“不可能”酿成“常态化”,让留守儿童的书桌前有了稳稳的幸福。更难得的是,这份善意从未停留在“一个人的付出”,而是化作引力,吸引更多志愿服务力量扎根乡土——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播种,让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成为照亮乡村未来的星光。(专家:市中区杆石桥街道乐山小区社区书记谭欣)
2.从困于轮椅的“命运囚徒”,到点亮乡村孩童希望的“精神摆渡人”,张传宝因为自己淋雨的时候被人撑伞,就用残缺的身躯,在乡土间架起了一座通往光明的桥,去帮助更多的人,他生动诠释了“困境中向阳而生,微光处汇聚力量”的生命厚度,成为乡土间最动人的精神坐标,实实在在为留守儿童带来了真正需要的温暖。(专家: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舜网政教新闻部副主任原征)
记者:张成地 实习生:王宇姝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杨荷放
来源:济南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