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关于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的讨论尤为激烈。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预计2025年将突破220万辆。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技术曾实现月销量突破5万辆,问界则以“无续航焦虑”为卖点迅速占领市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关于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的讨论尤为激烈。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预计2025年将突破220万辆。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技术曾实现月销量突破5万辆,问界则以“无续航焦虑”为卖点迅速占领市场,这些成功案例背后,存在着对这一技术路线的两极评价。
有人认为,增程式不是过渡技术,而是未来汽车的主力之一。也有人认为,增程式技术方案低效落后。这两种对立观点背后,是对汽车产业未来走向的深层次思考。支持者认为,增程式完美契合中国当前基础设施现状,质疑者则批评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是“伪创新”。这场争论不仅关乎技术优劣,更折射出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战略抉择困境。
支持者:解决痛点的现实选择
增程式技术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契合了当前新能源汽车普及过程中的一系列现实约束。中国充电基础设施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尤其在三四线城市,这一比例更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项调研表明,里程焦虑依然是消费者放弃纯电动汽车的首要原因,占比高达63%。在此背景下,增程式电动车提供的“双保险”解决方案自然受到市场青睐。
“批评者往往从理论效率角度否定增程技术,却忽视了消费者的真实使用场景。”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张骁指出,“我们的用户数据显示,超过80%的市区通勤完全依靠电池驱动,增程器年均启动时间不足15%。”这一观点得到了第三方调研的佐证——增程式车主的平均油耗仅为同级别燃油车的40%,因为在日常短途使用中,它本质上是一台纯电动汽车。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强调:“增程版C11的电池成本比纯电版下降30%,售价降低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负担,实际上加速了燃油车的替代进程。”
从政策适应性角度来看,增程式技术也展现出独特优势。尽管部分城市开始收紧燃油车指标,但增程式汽车型仍享受新能源汽车牌照福利。如河南省2024年发布的供应链金融支持政策明确将增程式与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并列,视为重点支持对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在充电网络完善至少还需要5~8年的过渡期内,增程式技术是最务实的减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化,新一代增程系统如问界M9采用的“大电池+小增程器”设计,纯电续驶里程已突破200公里,进一步减少了燃油使用场景。
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增程式只需要纯电动汽车1/3的电池量,却能满足99%的出行需求,是资源最优配置方案之一。因为增程式系统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较低,可以更安全地使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反馈也站在支持者一边,今年上半年,宝马宣布重启增程式动力布局,被视为对这一技术路线的迟来认可。
质疑者:效率低下的过渡产物
尽管市场表现亮眼,增程式技术仍面临着来自环保主义者和技术纯粹派的强烈质疑。最核心的批评集中在能源利用效率上——在电量耗尽后的混合模式下,车辆实际上是在“烧油发电”,能源经过多次转换后,高速工况下的综合效率反而低于同排量燃油车。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王贺武团队的研究显示,增程式SUV在高速巡航时的油耗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8%~12%。“这就像用煤油灯给电灯充电,是技术上的倒退”。有分析人士指出。
环保效益同样备受质疑。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指出:“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增程式车型比纯电动汽车高出40%以上,长期使用可能抵消其初期电池减量带来的环境收益。”这种观点在政策层面已有体现,2025年新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增程式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弱于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
技术进化速度也在压缩增程式的生存空间。2025年开始量产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已将充电时间缩短至15分钟补充续驶里程300公里,大幅缓解消费者里程焦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随着超充网络扩大,增程式的续驶优势将逐渐消失,而其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的缺点会更加凸显。”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增程式销量环比下降7%,是各类新能源车中惟一负增长的细分市场,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
从产业战略角度看,批评者认为,过度发展增程式可能延缓中国汽车工业的“纯电转型”。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长城打死也不做增程,我们必须集中资源突破纯电动和氢能核心技术,而不是在过渡技术上浪费精力。”这种观点代表了一批企业的立场。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最新报告指出,随着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时间表逼近,几乎没有主流车企将增程式作为长期战略,普遍视其为2020~2030年间的过渡产品。
未来走向仍待观察
面对两极分化的评价,行业正在实践中探寻增程式技术的合理定位。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技术融合——传统意义上的增程式与插电混动的界限正逐渐模糊。2025年发布的几款新品,如深蓝G318,采用了“纯电为主、增程为辅”的设计理念,电池容量提升至40kWh以上,纯电续驶里程高达200公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增程式电动技术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28年,增程系统将主要作为“应急备用”而非常规动力,纯电续驶里程占比有望提升综合续驶里程的90%。
市场细分或许是共存的关键。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充电设施的完善,增程式份额将自然下降。但在广袤的内陆地区,增程式汽车仍将是未来5~10年的理性选择。这种区域分化已初现端倪——2025年上半年,增程式在三四线城市的销量占比达65%,显著高于纯电动汽车的42%。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是家庭惟一车辆用户,他们对灵活性需求最高,正是增程式汽车的核心客户群。
政策环境的变化同样影响深远。财政部2025年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增程式汽车获得的税收减免比纯电动汽车低20%,释放出明确的导向信号。另一方面,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正在研究制定增程式专用牌照政策,意味着官方仍认可其过渡价值。技术本身的持续进化或许能弥合部分分歧。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透露:“下一代增程系统将采用磁通电机和无级发电技术,体积缩小30%,高速工况效率提升15%。”与此同时,理想汽车正在测试氢燃料增程器,试图解决碳排放问题。这些创新表明,增程式技术仍有改进空间,不应被简单定性为“落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技术路线之争最终要由市场裁决,现阶段多元探索比过早统一更有价值。”
增程式技术路线之争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深层矛盾——在理想的技术纯洁性与复杂的市场现实之间,企业不得不做出艰难平衡。短期来看,凭借对基础设施不足的适应性,增程式仍将保持重要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家庭用车和中长途出行场景。但从长期技术演进和环保目标考量,其市场地位可能随着快充网络的完善和电池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削弱。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