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从“ 爆红”到“长红”,让文旅品牌成为不朽的文化符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2:01 1

摘要:随着暑期来临,文旅消费渐热。当前,差异化的文旅体验正带动旅游产业链升级。当消费不再仅仅是获得服务,而成为文化认同与身份确认的一种方式,文旅品牌才能引发深层的共鸣。

随着暑期来临,文旅消费渐热。当前,差异化的文旅体验正带动旅游产业链升级。当消费不再仅仅是获得服务,而成为文化认同与身份确认的一种方式,文旅品牌才能引发深层的共鸣。

最近,文旅品牌难以长红的话题频频引发关注。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有关部门提高认识,文旅真正的融合并非“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文化内涵嵌入旅游过程的深层整合。若要从短期流量转向长期价值,仅有景观和营销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系统的“品牌构建”机制将文化意义、游客感知与情绪连接整合。

走出千篇一律,构建人格感知 中国有2800多座古镇,它们有着如复制粘贴般的小吃街、旅拍店和咖啡馆。相较之下,2024年冬天哈尔滨凭借人格化城市形象获得了游客和流量的双重青睐。随着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哈尔滨已迅速形成有趣、有梗、有温度的城市人设。

这正是品牌人格理论的现实应用:人格化会有效降低游客的感知门槛,使游客不只是“去一个地方”,而是“与一个城市相处”。哈尔滨的热情、景德镇的典雅、广州的烟火气、上海的精致等,都源自城市真实文化气质,通过统一的话语表达与内容输出被不断强化。人格化既是传播语言,又是文化转译机制,能把文化资产转变成亲切身份,进而促进游客认同与复访。

聚焦情感体验,赋能情绪价值 全球闻名的迪士尼乐园在建筑风格、表演内容、游乐设施上都大同小异,但游客依然愿意多次前往。其原因在于迪士尼“视觉IP”背后有着更为珍贵的“情绪IP”:迪士尼的设计初衷是“一个只有快乐的地方”。游客的目的地不是某个场景,而是整个可参与的叙事世界。虽然每次的城堡烟花秀都是一样的,但人们心中被触动的回忆却不尽相同。正如迪士尼宣传片中所展示那样,在烟花和城堡的映衬下,那个年少时的自我悄然浮现,然后热泪盈眶。通过营造这一氛围,迪士尼将故事、情节、空间与情绪编织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让游客从“拍照者”变为“主人公”。

中国文旅品牌也可借鉴这一思路,用非遗神话、地方记忆、历史叙事构建情绪线索,再以适配的技术工具让空间“活起来”,让游客“动起来”。视觉只是起点,情绪的卷入才是关键密钥。

淡化管理视角,拥抱众声喧哗 今年,“苏超”群众足球联赛在江苏悄然走红。没有职业球星坐镇,没有重金营销,苏超却引发了百万人线下观赛热潮,成为“文旅+赛事”融合的现象级案例。比赛现场座无虚席,球迷自制应援横幅、头戴城市logo头套为家乡球队助威。网络上涌现出如“南哥之争”(南京vs南通)、“楚汉争霸”(宿迁vs徐州)等网民自制热梗。苏超的破圈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群众赛事”,更是文旅品牌从“官方策划、群众观看”转向“机制搭建、全民共创”的思维升级。

这也说明了,文旅部门应是平台的“搭建者”——将舞台还给群众,让品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逐步成长。这种“去中心化”的品牌传播方式体现了现代品牌学中的“参与式价值”理论:品牌不是由管理者定义的,而是在千万个真实用户的表达、创作、互动中被不断重塑与放大。

爆款靠传播,长红靠意义 当消费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服务,而成为文化认同与身份确认的一种方式,品牌才能引发深层的共鸣。打造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并没有超级流量IP或是大量社交投放,却成为文旅行业中极少数从“爆红”成功转向“长红”的样板。其秘诀在于它设立了明确的“精神锚点”:在空间上,把抽象的文化价值具象化——百亩麦田是对农耕文明的隐喻,刻满乡镇名称的夯土墙是寻根的空间,每个格子剧场都是中原文明的一个注脚。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情绪的连接,更是价值的共识。

霍尔特的“文化品牌”理论认为,品牌是人们用以应对时代焦虑的文化工具。在“戏剧幻城”里,孔子与老子的隔空对话为年轻人答疑解惑;“我是河南人”的打卡墙对长期存在的地域刻板印象作出了有力回击。有观者总结:“这里没有游客,只有文明的朝圣者。”“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提供了某种文化的答案,让人们不只体验、观赏和消费,更找到了身份、归属与信仰的回响。

文旅项目的爆红,有时只需一个巧思、一波流量,但长红一定依赖长坡厚雪的积累。文旅项目不能满足于“造一个景,火一阵子”,而要思考如何沉淀文化价值、激发情绪连接、建立用户黏性,进而实现从回答“在哪里?”到回答“是什么?”的跨越。当能够被认同、被参与、被讲述,文旅品牌就不再只是短暂的热闹,而成为一种持久的文化力量。当我们不再追问“还能火多久”,而是问“还剩下什么被记住”,便已走在了打造文旅品牌的正道上。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4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