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招股书显示,海伟电子是一家电容器薄膜制造商,其主要生产电容器基膜以及金属化膜,该等产品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薄膜电容器凭借出色的耐电压性、高频稳定性以及长使用寿命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气等多个领域。
时隔半年,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伟电子)再次递表港交所。
早在今年2月26日,海伟电子便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欲在港股主板上市。但随着招股书的失效,其于8月27日二次递表,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据招股书显示,海伟电子是一家电容器薄膜制造商,其主要生产电容器基膜以及金属化膜,该等产品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薄膜电容器凭借出色的耐电压性、高频稳定性以及长使用寿命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气等多个领域。
灼识咨询表示,若以2024年的电容器基膜销量计算,海伟电子已经是中国第二大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但从业绩来看,海伟电子收入端稳健,利润端则有一定波动。
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海伟电子的收入分别为3.27亿(人民币,下同)、3.3亿、4.22亿元,实现持续增长;期内的净利润分别为1.02亿、6982.6万、8641.8万,波动明显,且利润仍未回到2022年高点。而在2025年前五个月,海伟电子的业绩则有小幅下滑,其收入下滑约3.2%至1.57亿元,净利润下滑约4.56%至3135.9万元。
海伟电子已成为行业头部企业,但其利润波动明显,这是否意味着公司业务经营面临挑战,未来其发展又能否稳健前行?从海伟电子的招股说明书中,或可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毛利率波动影响净利润释放
成立于2006年的海伟电子,已在电容器薄膜领域深耕十九年。作为我国电容器薄膜产业国产化的关键推动者之一,其发展史,也是我国电容器薄膜产业自主替代进程的真实写照。
在公司成立的四年后,海伟电子于2010年开始了我国第一条国产电容器薄膜生产线的研发和建设,并于2011年开始运营,这是我国首条实现了国产化的电容器薄膜生产线。至2014年,海伟电子又投产了国内首条超薄得电容器薄膜生产线,进一步迭代、升级公司产品。
鉴于海伟电子在电容器薄膜领域的创新性以及引领性,其于2022年被评为「河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于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此同时,海伟电子亦吸引了不少投资人。在海伟电子长达十九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一共进行了三轮融资,分别是A轮、A+轮、B轮,累计融资额超2.9亿元。而在2023年10月完成B轮融资之后,海伟电子的投后估值为23.25亿元。
截至上市前,海伟电子的股东结构中不仅有比亚迪、阳光电源等这样的上市企业,还包括了中金公司等投资机构,以及宜宾绿能、河北战新、宜昌基金、河北衡湖、安徽基金等政府资本。其中,比亚迪、阳光电源目前所持股份占比分别为4.9%、2.94%。
从业绩来看,海伟电子2022至2024年收入的持续成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电容器基膜销量的整体增长;其二是高价格的金属化膜的持续放量。
详细来看,2022至2024年中,虽然电容器基膜的平均每吨售价分别为3.49万、3.03万、2.93万元,呈持续下滑之势,但其对应的销量分别为8615吨、7811吨、10482吨,整体呈上升之势。且金属化膜自2023年开始放量,2023、2024年的销量分别为1150吨、1327吨,期内的平均每吨售价为6.42万、6.94万,金属化膜的量价齐升为总收入的持续成长贡献了力量,2024年该产品占总收入的比例已升至22.4%,电容器基膜占比71.7%。
而收入稳健增长但净利润明显波动的关键原因是海伟电子毛利率的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海伟电子的毛利率分别为44.9%、31.2%、29.7%,2023年毛利率的大幅下降对当年的利润释放造成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金属化膜的毛利率降至12.9%,同比下滑超10个百分点,因此拖累了期内总体毛利率表现。
而2025年前5个月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为金属化膜销量及售价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拖累了总收入表现,虽然期内毛利率从27.9%提升至35.5%,增厚了毛利,令毛利增长23.2%至5573万元,但由于行政开支、研发开支的增加,导致2025年前5个月的净利润下滑4.56%。
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毛利率的变化是影响海伟电子业绩释放的关键原因。而决定毛利率的关键因素包括了市场需求,原材料价格等。2023年毛利率的下滑便是因为电容器基膜的市场终端价格下滑,客户要求海伟电子降价所致。而2024年毛利率的下滑主要是因为金属价格的上涨导致金属化膜成本增加。
扩产计划及复合铜箔布局成内在价值释放关键
从行业层面看,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的快速发展,全球薄膜电容器市场正呈现持续增长势头,这也带动了电容器基膜需求的旺盛。
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我国电容器基膜市场的规模从12亿增至36亿元,年复合增速24.2%。其预计,至2026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6亿元,2025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速为15.5%。其中,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速为16.4%,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市场增速为24.3%,应用于工业设备和家用电气市场的增速为3.4%。
虽然2025至2029年我国电容器基膜市场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成长,行业红利持续释放,这更利于行业头部企业的发展。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若按照2024年的销量计算,2024年电容器基膜市场的前五大玩家的份额共计为61.6%,集中度相对较高,其中海伟电子的市场份额为14.2%,行列行业第二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大玩家实力相当,市场份额分别为15.1%、14.2%、11.9%、10.3%、10.1%,这样的竞争格局或会加剧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烈度,若有企业加速扩产,或会导致行业盈利水平恶化。
海伟电子在招股书中表示,在2026年至2027年中,公司将投产四条电容器基膜产线,新增总产能16000吨,而公司2024年的实际产量仅为11904吨。这就意味着,在未来两年中,海伟电子的产能将实现翻倍式增长。
而从海伟电子电容器基膜的产能利用率来看,公司过往几年大都处于高负荷状态,其2024年的利用率高达98.8%,那么未来计划产能的如约投产,将成为海伟电子市场规模持续壮大的基础。基于此,产品价格将成为影响海伟电子业绩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海伟电子在招股书中表示,其已将业务延伸至复合铜箔基膜领域。海伟电子通过联合一家专门从事复合集流体研究、开发和生产的A股上市公司共同研发复合铜箔基膜。
复合铜箔作为一种锂电池新材料,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安全性、降低成本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因此复合铜箔市场需求已呈爆发趋势。数据显示,我国复合铜箔市场的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110.9亿增至2029年的494.7亿,年复合增速45.3%。若海伟电子的复合铜箔业务进展顺利,该业务不仅有望成为公司的新增长点,而且或能助推海伟电子估值水平的提升。
由此可见,产能扩张计划以及在复合铜箔领域的布局将会是海伟电子上市以后最大的两个看点,二者对于公司内在价值的释放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市场竞争是否会加剧、产品价格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仍会是海伟电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来源:智通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