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宜会战,汤恩伯没打硬仗却斩获颇丰,“打小仗、吃补药”真高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5:32 1

摘要:None1940年春天,襄阳城突然被收复,没打大仗,也没见多少伤亡。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1940年春天,襄阳城突然被收复,没打大仗,也没见多少伤亡。

奇怪的是,外界居然都不知道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

那时候的军报里只写了一句:“第31集团军收复襄阳。”就像随手记了个便条。

说起来,这不是个普通的胜利。

这座老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谁知道,那会儿城里连一个完整的大队都没有,日军只留了不到三百人守城,外加几股伪军。

可到底是谁下令突袭的?又是谁胆子大到敢带着一帮士兵冒充日军就混进去了?

汤恩伯。

这个名字在当时,已经不算陌生了。

他出身黄埔一期,跟着蒋介石多年,算得上嫡系里的嫡系。

可这事儿做得太干净了,干净到战后很多人都不清楚他到底打了什么仗,怎么就成了枣宜会战的“大功臣”之一。

那时候的战局其实挺复杂。

日军正在中部战场大搞“第二期作战”。

他们的计划很明确:第一步,拿下枣阳;第二步,顺势西进,攻入宜昌。

这是冈村宁次定下的动作,主力是11军下属的几个独立混成旅团外加第3、第39、和第13师团。

可奇怪的是,指挥权却交给了园部和一郎——一个从关东军调来的第7师团长。

这人在“诺门坎战役”里干过一件事:他命令手下出战时不带军旗,理由是“可能会全军覆没,军旗至少要保住”。

结果他自己没怎么打,倒升了官。

园部来到武汉接手11军,接到的第一任务就是执行“枣宜作战计划”。

但他临走前,冈村宁次提醒了一句:“宜昌可以打,但别想着长期占领,撤不回来就麻烦了。

这场战役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李宗仁。

当时他还是第5战区的总司令,指挥范围包括鄂西、豫南一带。

他是台儿庄大捷的主将,湘北会战也有功。

可这次,他判断失误了。

日军故意放出假情报,营造出他们要围歼第5战区主力,然后“打完就撤”的假象。

军统果然上钩,还抓了个女间谍,身上搜出一张写着“枣阳、包围、师团”的日文纸条。

李宗仁信了,以为这次跟随枣会战一样,于是调兵遣将,准备诱敌深入。

没想到,日军这回是真打算一路打到宜昌。

而汤恩伯呢?那会儿正被蒋介石从重庆叫来,临时归李宗仁指挥。

他手下有第31集团军,三个军,战力算是机动部队里最强的。

可他从头到尾,没怎么打正面仗。

李宗仁让他去敌后游击,断敌后路。

汤恩伯也没急着动手,他跟着日军尾巴走,瞅准敌人补给线薄弱的地方,一个点一个点地“”回来。

枣阳、当阳、宜城,都是他在日军主力撤退时收复的。

这战法,说好听点是“运动战”,说白了,就是不打硬仗,专打空城。

可问题来了,宜昌那边,陈诚带着18军在死守。

日军第13师团强攻之下,城破了。

李宗仁一看中计,急忙回兵,已来不及。

汤恩伯呢?他听说襄阳兵力空虚,派了个日语翻译带人换上日军军服混进城。

确认城里确实兵少之后,一个师连夜突袭,拿下了襄阳,几乎没费一枪一弹。

可就在这个时候,日军第39师团在荆门被困。

他们弹药已快打光,补给线断了,几乎撑不下去。

按理说,这是个围歼敌军的大好机会。

陈诚当时下令,第31集团军收复荆门,堵住日军退路。

可汤恩伯犹豫了。

他手下没带重炮,打不了硬仗。

荆门是个坚固阵地,日军死守,他不愿意硬拼。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日军骑兵第3联队赶来增援。

这个联队编制不到500人,是个轻装部队。

可汤恩伯接到情报后,误以为是骑兵第4旅团来了(其实未必真误会,更多可能是借口),于是干脆从荆门撤了,退回当阳。

事后他解释:“情报有误”。

可他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对日军编制不能不清楚。

真要是骑兵第4旅团,兵力是五六千人,还带装甲车。

他要真信了这个情报,早就不是撤那么简单。

这场战机就这么错过了。

而第39师团呢?撑了几天,终于等来援军,一路撤回当阳,保住了主力。

汤恩伯这一路收复了不少城镇,功劳确实也不少。

可他整场战役,从头到尾都没跟日军主力正面硬拼过一次。

战后总结时,他的战报写得漂亮,几乎不见战损数字,全是“收复”“歼敌”“缴获”。

后来他升官了,成了鲁豫皖苏四省边区委员会主任,手握重兵,人称“中原王”。

可那次从荆门撤退之后,前线军官私下议论:“这仗,差点就赢了。”但没人敢公开质疑。

从那以后,再没人提起那场原本可能全歼第39师团的机会。

参考资料:

辛世弼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六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冈村宁次,《冈村宁次回忆录》,团结出版社,1984年。

郭汝瑰、郭廷以,《中国抗战正面战场作战记》,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年。

戴笠,《戴笠日记选编》,中华书局,1991年。

来源:煮茶论今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