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剪纸的“守光人”,他在红纸上续写千年文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9:57 2

摘要:2011年,会宁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农家窗棂走向世界舞台。这门“指尖艺术”不仅是节庆的装饰,更是陇原人民对生活的诗意表达——婚丧嫁娶、农事节令、神话传说,皆化作镂空的红纸画卷。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2011年,会宁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农家窗棂走向世界舞台。这门“指尖艺术”不仅是节庆的装饰,更是陇原人民对生活的诗意表达——婚丧嫁娶、农事节令、神话传说,皆化作镂空的红纸画卷。

在国家级传承人刘伟的童年记忆里,剪纸是全家围坐的火炕边最温暖的仪式:“五六岁时,看长辈们剪窗花、熏板岩子,那红纸上的花鸟鱼虫,像是会说话。”

刘伟是会宁县大沟镇通安村人,与剪纸的缘分始于童年。每年过年,剪窗花、贴窗花是全家人参与的活动。这份源于家庭氛围的浓厚兴趣,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从学着剪窗花到掌握“熏板岩子”的传统技法,一路坚持至今。

二十余年来,刘伟扎根定西,在街角一隅开辟出一方剪纸艺术的天地,开创了会宁剪纸市场化、艺术化展示的先河,让这门古老手艺第一次以如此庄重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满墙满窗的剪纸作品如红云般扑面而来,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深深扎根于陇原大地的文化沃土,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会宁剪纸的生命力,正日益蓬勃。刘伟介绍,通过传承人授课、文化馆定期举办培训班,非遗队伍不断壮大。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门艺术已走向世界舞台。“建国70周年时,我们的剪纸在国务院新闻大厅展出,获得高度肯定。我还参加了上海进博会,作品很受欢迎。”他的言语中充满自豪,“通过文化旅游部推荐,剪纸还走进了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行传播。会宁剪纸影响力非常大,前途光明,我们充满信心!”

在刘伟看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是一场双向奔赴:剪纸艺术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而乡村振兴又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肥沃土壤。每当看到村民们专注剪纸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听到他们讲述剪纸故事时骄傲的语气,刘伟就更加确信,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的延续。剪纸艺术正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生,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乡愁与希望,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面对时代变迁,刘伟坚信剪纸艺术必须在传承中创新。他积极拥抱互联网,将其作为传播非遗的新阵地。“要不断学习,利用网络宣传会宁剪纸,这也是很好的传承方式。”同时,他也感受到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传承人每年都有培训,参加很多活动,这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信心倍增。”

他进一步阐述了对传承的深刻理解:“作为国家级传承人,首要责任是培养传人,绝不能让会宁剪纸失传。同时,要努力创作精品,提升品牌价值。”

“纸张虽薄,能载千年;剪刀虽小,可解岁月。”刘伟的坚守,恰似他手中那永不断线的“拉不断”纹样——传统与当代、乡土与世界,在这红纸的方寸之间交织成永恒。正如他所言:“真正的传承,是用古老文化的基因,孵化未来的光。”而这束光,正照亮越来越多年轻人手中的剪刀,也照亮了非遗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来源:会宁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