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扫把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家什,甚至已经被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淘汰得快没影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扫把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家什,甚至已经被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淘汰得快没影了。
但就是这么个没人稀罕的老物件,竟被一个山东潍坊姑娘一年卖出100多万件,赚得盆满钵满。
年营收2亿,利润过百万,她干的是谁都没看得上的活,却干成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大生意。
一个90后姑娘,是怎么靠一把扫把,把别人眼里的“乡土气”,硬是做成了潮流文化的呢?
01
陈婷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放学回家,最常见的画面就是大人们坐在院子里拿着金丝草绑扫把。
她自己也没少跟着动手,甚至当过穿线小工,但在那时候,陈婷和村里所有年轻人一样,认定这玩意儿是“没出息”的象征,土、旧、不值钱。
读完大学后,陈婷去了大城市工作,在外贸公司做业务,每天穿着高跟鞋、画着淡妆进出写字楼,过着标准的白领生活。
她以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已经定型了,打拼几年、攒钱买房、嫁人生娃,像无数城市女孩一样,稳定过完一生。
但一次偶然的谈话,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那天,陈婷接待一个外国客户,在闲聊时对方提到,欧美人其实很喜欢手工扫把,尤其是那种原生态材质、做工粗犷又实用的。
客户一句话,瞬间点醒了陈婷,她心想:“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做的东西吗?”
回到家后,陈婷翻箱倒柜找出了老扫把给客户看,对方连连称赞说:“只要她能组织人手做出来,第一批几万把的订单就可以签。”
别人听完可能一笑了之,但陈婷却动了真格。
没过几天,她就辞掉了外贸公司的工作,带着积蓄回了老家,开始干起了这个被大多数人嫌弃的“老行当”。
02
不过,扫把看着简单,真要做得好,却不轻松。
光是原料处理就很复杂,不但要选对成熟度刚好的高粱穗,还要经过晒干、剥皮、压平、捆扎、缝制等一道道工序,才能做出一把既结实又美观的扫把。
刚开始陈婷什么都不懂,只好蹲在老匠人旁边学。
第一批做出来的扫把根本不过关,她一把一把拆掉重来,三天下来手上都是水泡。
为了赶工,她连夜教新工人上手,白天在厂里盯生产,晚上自己捣鼓设计,还得一边翻译一边和客户沟通细节。
她是老板,也是工人,是客服,也是设计师,别人笑她干不久,她就咬牙坚持,直到做出让老师傅也竖大拇指的产品。
靠着这批订单,陈婷完成了从白领到创业者的转身。
不过,陈婷没有停在给国外做代工的阶段,而是利用之前的外贸人脉,主动开拓海外市场。
她发现,外国人买扫把不仅仅是为了打扫卫生,很多人是用来清理院子、仓库,甚至当作装饰用。
于是她开始调整产品结构,用更长的木杆、挑选质地更好的高粱,既保证美观,也提升实用性。
业务越做越大,她干脆在老家包了几千亩地,种高粱做原材料,从源头控制品质。
几万把、几十万把的订单接连而来,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越滚越多。
她终于明白,小小扫把,也能撬动大市场。
03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的时候,特殊三年来了,海外订单突然断了,原本火爆的生意几乎停摆。
仓库堆满了原料和半成品,账面资金开始吃紧。
但陈婷没有等,也没抱怨,而是立即转向国内市场,她上淘宝、入驻阿里巴巴,甚至开始拍短视频直播。
但现实没那么简单。
国内的扫把市场早已内卷到极致,塑料扫把、拖把、吸尘器样样齐全,还有一大堆几块钱包邮的低价竞争者。
她原本的产品根本卖不过这些“快消品”。
就在这时候,一个女客户的特殊需求给陈婷带来了特殊的灵感。
那人想买一把小小的扫把给孩子“压惊”,上面要有中国结、红绳、福字等元素,听起来像是民俗用品。
陈婷突然意识到,扫把在中国,不仅是清洁工具,在很多地方,它还有扫除晦气和纳福招财的寓意。
陈婷开始重新定义“扫把”这个词。
她把传统手工扫把做成迷你版,只有巴掌大,挂上各种寓意吉祥的小饰品,既能用来扫尘,也能当挂件、车饰、节日礼品。
她甚至为不同节气、节日设计专属款式,推出桃木辟邪扫把、铜钱纳福扫把和春节定制福扫把等系列。
这一改,立刻爆了。
顾客留言说,买回去挂在车里,太有仪式感了,还有人拿去送朋友,觉得扫把送祝福,创意十足。
更有趣的是,外国人也爱上了这个东方小物件,称它为东方魔法刷子,当成圣诞礼物买来送人。
她的店铺销量翻倍,迷你扫把一年卖出几万把,俨然成了一个文化品牌。
04
陈婷的经历其实是一种提醒,看似过时的传统,也能变成新时代的爆点。
中国幅员辽阔,类似的故事正在各地上演。
有用柳条编“摩托”的河北艺人张万富,有靠短视频让棕榈扫把火遍全国的贵州“扫把村”徐有国,还有把芒藤变成国际工艺品的广西传承人何卫。
他们都是普通人,却用双手把一门门老手艺盘活成了大生意。
他们的共通点是,都没有抱着“传统”不放,而是用新的思维把“老物件”变成新潮品。
陈婷之所以成功,不只是因为她做扫把做得早,更因为她做扫把的时候,从没只把它当扫地的工具。
她看到的是背后的文化、情感、习俗与审美,她用设计和内容,把扫把变成一种“能讲故事的商品”。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升级。
她说,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扫把,而是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是人们在每一次清扫背后,想要一帆风顺、平安顺遂的情绪投射。
05
扫把在风里扫过了很多年,扫过庭院、老屋,也扫过一代代人的成长轨迹。
它曾是农民的生计工具,是媳妇嫁入新门的仪式,是老人压惊的护身符。
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它也可以是一件潮流挂件、一个创意礼品、一种文化表达。
传统手工艺不是被遗忘了,而是太久没有被重新理解。
陈婷用一把扫把,把被时代遗忘的老手艺、老物件和老文化,重新送回了我们的生活。
她没喊传承口号,也不靠情怀营销,而是靠实打实的创新和理解力,把“扫地工具”变成“生活文化”。
这才是传统真正的活法吗,不是摆进博物馆,而是走进人们的日常里。
来源:作家邓海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