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书法,真正的越平凡越珍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0:01 1

摘要:我曾在一位老编辑家见适之先生手札,蓝墨水写在八行笺上,字字清朗如友人对谈。老编辑说这是民国二十五年约稿信,当时他初入报馆,见字如面,竟不敢以寻常尺牍视之——那笔墨间透着的平等气,像未名湖的水波,温温地漾着光。

胡适的字,像他案头那杯清茶,温润透亮,不见张扬,却自有筋骨。笔道瘦劲,撇捺间带着几分学者批注的利落,乍看平常,久视方觉如春蚕食叶,沙沙声中透出从容。

我曾在一位老编辑家见适之先生手札,蓝墨水写在八行笺上,字字清朗如友人对谈。老编辑说这是民国二十五年约稿信,当时他初入报馆,见字如面,竟不敢以寻常尺牍视之——那笔墨间透着的平等气,像未名湖的水波,温温地漾着光。

细观其笔法,竖画挺直若松针,横笔舒展似燕翅。转折处无碑帖习气,倒似自来水笔滑过稿纸的自然弧线。最妙是“胡”字古月旁,圆转处如他演讲时微扬的手势;“适”字走之底,三折波磔分明是徽州乡音里的顿挫节奏。这般字,非颜非柳,倒像把《尝试集》的白话精神化进了笔墨。

墨色尤见性情。不用浓墨重彩,浅淡如月光浸宣纸。偶有飞白,不像书家刻意求变,反似钢笔疾书时墨囊短暂的虚空。赠友人题匾“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七字墨韵均匀,恰似他提倡的“平和讨论”——不让笔墨带了火气,方显思想本色。

适之先生为《水经注》校本题跋的小楷,最见功力。万字校记如蚁阵衔泥,字字清晰可辨,却无馆阁体的板滞。这让我想起他说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连笔尖的使转都带着审慎的思考,每一提按都是理性的刻度。

今人评其书作,或嫌不够“艺术”。却不知梁启超曾赞:“适之笔墨如水晶帘梳,望之通透,叩之有清音。”去年见拍卖会上一页日记,学者们争相竞价,非为书法,实是敬重那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笔墨见证。

胡适的墨迹,是青瓷盏里的龙井。不必追究出自哪家法帖,就像不必问茶叶产自狮峰梅坞——重要的是那清淡里的回甘,恰似他倡导的白话文:最平常的字句,藏着最深的滋味。

来源:介山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