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团队以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出圈”文创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辽宁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青年创意赋能传统文化。实践团队立足专业视角,形成“文脉创生六步工作法”,探索“非遗+时尚”“文物+科技”等创新路径,为辽宁省博物馆的文创升级提供新思路,助力文化传播与产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纹韵新生—精粹永续”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8日至14日赴辽宁省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出圈”文创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辽宁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青年创意赋能传统文化。实践团队立足专业视角,形成“文脉创生六步工作法”,探索“非遗+时尚”“文物+科技”等创新路径,为辽宁省博物馆的文创升级提供新思路,助力文化传播与产业融合双向发展,让沉睡的文物“潮”起来,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
纹韵新生—精粹永续
深挖文化根基,调研文创现状
7月9日,实践团队赴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在辽宁博物馆文创专班副主任姜小馨的介绍讲解下,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岗位实习、深度访谈,系统调研了现有产品的设计特色、陈列方式和销售情况。其中,团队成员重点调研了博物馆在新时代文化传播中的创新举措,包括尝试将文创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探索数字化手段如AR技术来增强文物互动性等。
通过收集不同人群对博物馆文物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具体意见与建议,实践团基于设计的专业视角和年轻受众群体,团队形成了《辽宁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优化建议报告》,提出了多项可行性建议:一是开发以馆藏文物为设计灵感的系列珠宝饰品;二是优化商店空间布局,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三是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度。这些建议既立足文化传承,又注重市场实效,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并为未来文创产品的创意开发、设计改进以及宣传推广策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深挖红色基因 赋能文创设计
7月10日,实践团抵达辽宁省档案馆及清代皇室档案馆。成员们通过详实的档案资料,系统学习了辽宁深厚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并探讨如何将其核心元素创新性地融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赋予文创更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载体。
破解资源困局 寻求文创新生
辽宁阜新玛瑙储量全国第一,岫岩玉位列中国“四大名玉”。但存在“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产业化困境。因此如何将这些“深埋地下的瑰宝”转化为市场优势,突破产业化、市场化困局,成为当地产业升级亟待破解的课题。
带着这一问题,实践团深入调研了阜新玛瑙博物馆及岫玉产业现状,并与阜新玛瑙博物馆馆长曹辉进行了深度交流。双方重点探讨了玛瑙等特色资源与文创产品结合的最优路径。实践团成员结合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提出了设计玛瑙雕刻、特色玉饰等文创产品的构想,旨在探索出一条将博物馆文物IP与当地特色工艺(玛瑙、岫玉雕刻)创造性结合、创新性发展的协同发展新途径,让传统资源焕发新生。
链接非遗大师 共筑品质文创
为全面提升辽宁文创产品的工艺品质与艺术价值,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实践团积极拜师学艺,深入链接省内重量级非遗传承人与工艺大师。团队成员先后向非遗方氏皮箱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张文歌学习传统皮箱精工,在植也花艺工作室向主理人张老师及卢雪、郭红请教干花手作技艺的精妙,并于后院点翠工作室随主理人隋婉悦沉浸式体验了珍贵的非遗点翠工艺。实践团与非遗大师深入对话,重点探讨融入现代文创产品的合作路径与可行性,共同寻求传统与现代碰撞、工艺与市场对接的共赢方案,为锻造高品质辽宁文创注入活力动能。
实践团扎实的调研工作和创新的思路获得了省内文化机构的关注与认可,并受邀参与了辽宁省博物馆官方宣传片的拍摄与录制,为宣传推广辽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贡献了青年力量。
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与辽宁省博物馆的合作,通过“三个聚焦”推动文创成果转化落地:一是聚焦产品研发,着手文物主题珠宝系列设计并投入打样生产;二是聚焦技术赋能,协助博物馆完善AR数字化展示系统;三是聚焦市场推广,从青年视角出发,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创营销矩阵。
团队将继续深入调研,让文化创意真正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在文物活化传承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领域贡献青年智慧,展现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青春作为。
来源:沈阳广电第一现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