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我要明确:这个观点肯定是错误的。我第一次看到时,觉得没什么好争辩的,因为它明显不成立,但没想到传播得这么广,经常能刷到。甚至我去别的高校讲座时,也有学生当场提出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辨一辨这个历史传言。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安史之乱是河北集团不满于关陇集团长期把持权力、反对阶级固化而发动的叛乱 —— 这个观点,不知道您最近在网上有没有看到?还别说,它现在越来越流行。
首先,我要明确:这个观点肯定是错误的。我第一次看到时,觉得没什么好争辩的,因为它明显不成立,但没想到传播得这么广,经常能刷到。甚至我去别的高校讲座时,也有学生当场提出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辨一辨这个历史传言。
第一,所谓 “河北集团和关陇集团闹矛盾,从而引发安史之乱”,其实是 “关公战秦琼”—— 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事。
第二,安史之乱究竟为何爆发?坦白说,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我认为,像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必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绝不可能只用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因此,学界有争论很正常,但要注意:做科研和做科普是两回事。
许多非史学专业的朋友读历史,喜欢那种 “耳目一新” 的说法,最好还能避开多元、复杂的论点和繁琐的阅读。他们想要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一听就觉得特别、符合自己的心意,也符合自己的社会经验,于是就当成定论。但真正的历史学研究,是无法提供这种 “情绪价值” 的。很多历史问题非常多元、复杂,甚至存在不少例外。
就拿安史之乱来说,我们今天不可能全面讨论它的爆发原因,但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关陇集团与河北集团矛盾导致安史之乱” 的说法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关陇集团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已经消失了很长时间。一个不存在的集团,怎么可能和别人闹矛盾?
关陇集团是西魏宇文泰创立的(也有学者认为雏形可追溯到贺拔岳时期),总之是北魏后期形成的一个胡汉结合的军功贵族集团。因其核心成员多来自关陇地区,故称 “关陇集团”。日本学者最早涉及这一概念,而陈寅恪先生则正式提出了 “关陇集团” 的说法,并在多篇文章中讨论过。
我们列举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他就认为关陇集团是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形成的一个胡汉文武复合体,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然后从北魏后期一直延续到唐初,瓦解于武则天立后。首先铲除了像长孙无忌这些人,然后又打击旧势力,重用科举士人等等。
到了唐玄宗统治早期,关陇集团已经完全崩溃。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陈寅恪先生说:“盖宇文泰当日融关陇集团,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 他还指出:“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乎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居地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
关于武则天,他认为她本不属于关陇集团,为了削弱唐室势力,便开始着手瓦解该集团。例如,武则天重视科举,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学者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关陇集团的存在时间已经算比较长的了 —— 他认为其主要受武则天打击,最终到唐玄宗停府兵、上下鱼书时才彻底消失。即便按这个时间算,关陇集团的消亡距离安史之乱也还有几十年。
黄永年先生则不赞同陈寅恪的观点。他在《文史探微》中的《关陇集团到唐初是否继续存在?》一文中指出,虽然承认关陇集团确实存在,但认为它在西魏、北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危机。他用陈寅恪提出的两个标准来衡量:一是是否纠集胡汉民族中有武力才智者;二是是否做到入则为相、出则为将,不存在文武分途。
一个是太原元谋勋效者,也就是建国功臣的名单,这是唐高祖时期的功臣名单;另外还有太宗朝的功臣 “时风名单”、宰相名单以及凌烟阁功臣名单。黄永年先生分析这些名单后指出:出身关陇集团的人在其中占绝对少数。因此他认为,唐太宗与唐高祖同样不再执行 “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的不复存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也就是说,按照黄永年的观点,关陇集团早在唐高祖、唐太宗时期就已经消失,这与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相隔甚远。
我们也知道,岑仲勉先生的许多观点常与陈寅恪先生针锋相对。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运用数据分析指出:唐太宗时期担任过宰相的共有 25 人,其中 18 人并非关陇出身,而是来自江南、河东、山东等地。这里所说的 “山东”“河东”,可能就是网上所谓的 “河北之地”。不过,我不确定网上说的 “河北之地” 是指后来安史之乱中的河北三镇,还是泛指整个华北地区,原文语焉不详。但无论如何,结论很明确 —— 太宗朝的 25 位宰相中,有 18 人并非关陇出身。
岑仲勉先生还谈到武则天,认为她原本就自视为与李唐皇室是同一阵营,属于关陇集团的一员,怎么会自己打击自己呢?他还指出,所谓 “武则天重用进士科来破坏关陇集团的权力垄断” 这一说法也不正确。据他统计,武则天从垂帘听政到称帝期间,共任命宰相 73 人(也有学者认为是 75 人),其中明确为进士或明经出身的只有 11 人,并没有明显偏向进士科。
学术界倒的确是这样,很多学者现在认为由进士出身的文官在文官集团当中占据主导地位,要晚到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那由此可见,岑仲勉也认为,关陇集团对权力的垄断早在隋文帝时期就已动摇,到唐初基本消失 —— 这与黄永年的观点相近。
还有比如说雷依群先生在《史学月刊》发表的《论关陇集团》中观点更为明确:关陇集团仅存在于西魏、北周时期,起源于贺拔岳,形成于宇文泰。杨坚以禅让方式取代北周后,这一集团便不复存在,更无需等到武则天来 “破坏”。2002 年,雷艳红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的《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中也总结道,隋朝建立时,关陇集团已失去存在土壤,消亡不可避免。
台湾学者毛汉光在《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中,没有明确指出关陇集团消失于哪位皇帝在位期间,但他提炼出 “核心区域”“核心集团” 的概念,认为随着大帝国的建立,统治核心区不断扩张,统治集团来源多元化,这削弱了原核心区的重要性,也稀释了旧集团的利益。综合这些观点可以发现,关陇集团最晚也消失于武则天至唐玄宗早期之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仍有数十年,因此所谓 “河北集团与关陇集团的矛盾” 根本无从谈起。
至于 “河北集团” 的定义,可能有几种理解:
1.指北周与北齐 —— 北齐被视为 “河北集团”,而北周衍生出隋,隋又衍生出唐,这两大地域在历史上确有矛盾。
2.指河北地区在唐朝统一过程中曾由窦建德、刘黑闼控制,后来又有叛乱,因此被认为 “不服中央”。
3.玄武门事变前,李建成曾在河北经营势力,魏征等人也参与其中,这可能被解读为 “关中集团与河北集团的矛盾”。
我估计他们的观点可能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咱先不说您河北集团这个定义究竟如何,他的对手关陇集团就不存在,哪来的他跟关陇集团的矛盾,而且河北地区也不是铁板一块。他本身也是有阶段性的,他本身也是有派别的,哪里来的团结一致反对阶级固化?你要说阶级固化的话,河北地区那些名门望族倒是更能体现阶级固化,甚至他们很多人在朝中都没有什么官了,在社会观念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在婚姻市场上仍然特别受欢迎,而且态度也是桀骜不驯。
我说的就是五姓七家,五姓七家虽然不是说全部都是河北地区的,广义的河北地区,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帮家伙,那骄横跋扈的样子,那的确让皇帝很愤怒了。皇帝都说过,说是这帮家伙朝中都没有什么高官了,你看一个傲的不得了,我宰相去向他求婚,他都不见得答应,所依靠的是什么?不过是冢中枯骨而已。你看当时都说出这种话了,意思是你们牛什么牛啊?你们有什么资本牛啊?就这人家就牛啊。你在这里面发现了没有?搞阶级固化的是谁?哎,是五姓七家,反感这种阶级固化的反倒是皇帝。那照你这说法,这不反过来了吗?
所以说实话,五姓七家、河北地区、历史余脉,然后与关陇集团争权夺利,反对阶级固化,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存在的,原因就是关陇集团在那个时候早都已经不存在了。那时候的唐朝帝国人员的来源已经相当多元化,河北地区的人没有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受打压的迹象,所以说你要说讨论安史之乱究竟是怎么爆发的,那是另外一个宏大的话题,也不是咱们这篇文章能够解决的,但是起码这个历史传言,我们在这里是予以否定的。
来源:于赓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