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封有余辜,知名大V岂可信口雌黄搞煽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09:17 3

摘要:近日,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多个社交平台账号被禁止关注,其团队回应称系“直播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以极端言论博流量、借公共议题煽情绪的必然代价。作为坐拥数千万粉丝的顶流大V,张雪峰的发迹路径、赚钱套路与言论危害,值得所有网络从业者引以

近日,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多个社交平台账号被禁止关注,其团队回应称系“直播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以极端言论博流量、借公共议题煽情绪的必然代价。作为坐拥数千万粉丝的顶流大V,张雪峰的发迹路径、赚钱套路与言论危害,值得所有网络从业者引以为戒。

流量密码:从考研讲师到顶流网红的发迹之路

张雪峰的走红始于2016年那段《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短视频,这条视频让他从线下考研机构的普通讲师一跃成为现象级网红[__LINK_ICON]。在此之前,他曾是北漂“蚁族”中的一员,住过只能放下单人床的出租屋,经历过被学生直言“讲课没用”的挫败。

真正让他站稳脚跟的,是对大众情绪的精准拿捏。他深谙升学、就业焦虑是当代家庭的核心痛点,于是将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判断,用夸张的表情和绝对化的表述制造话题冲突。从考研择校到高考志愿,他的内容始终围绕“分数如何利益最大化”“哪个专业能稳赚不赔”等功利性问题展开,这种“实用主义”标签精准击中了焦虑群体的需求,使其粉丝量迅速突破千万量级。

随着知名度攀升,张雪峰的社会身份也不断叠加,从教育公司老板到江苏省人大代表,从招商大使到公益捐赠人,多重身份的背书更让其言论获得了超出普通博主的公信力,为后续的商业变现与言论传播奠定了基础。

商业闭环:以焦虑为料的赚钱套路

流量变现的每一步,张雪峰都设计得环环相扣,构建起涵盖多领域的商业帝国。截至目前,他名下关联10家企业,8家处于存续状态,业务早已跳出教育咨询的范畴[__LINK_ICON]。

其核心套路是“焦虑引流—服务变现—多元扩张”。在引流端,他通过“新闻专业无用论”“文科都是服务业”等争议言论制造热点,将粉丝注意力转化为流量势能[__LINK_ICON];在变现端,推出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升学指导服务,“梦想卡”“圆梦卡”等套餐售价高达12999元至18999元,2024年高考季曾创下三小时销售额破亿的纪录[__LINK_ICON]。更讽刺的是,有家长付费后发现,所谓“定制建议”不过是固定模板,实则沦为“花钱买安慰”。

在此基础上,张雪峰进一步拓展商业版图:直播带货学习机1小时销售额破千万,成立旅行社推出8999元的研学项目,甚至通过持股公司认缴1600万元涉足股权投资[__LINK_ICON]。从“雪峰甄选”商标注册到教育科技专利申请,他早已完成从“教育导师”到“资本玩家”的彻底转型,而焦虑始终是其商业版图的“底层燃料”。

言论越界:从制造对立到触碰红线

如果说贩卖焦虑是商业策略的失当,那么煽动对立、发表敏感言论则是突破底线的危险行径。张雪峰的言论早已超出“教育建议”的范畴,多次游走在激化矛盾的边缘。

他将文科与理科、普通本科与名校之间的差异,刻意放大为“有用与无用”的对立,宣称“大多文科不考公就是销售”,这种绝对化表述不仅贬低了文科价值,更制造了不同学历背景、专业领域人群的撕裂感[__LINK_ICON]。更值得警惕的是,他曾就敏感议题发表极端言论,如称“收复台湾要捐5000万”,这类言论看似表态坚决,实则以民粹化表达煽动情绪,极易引发非理性讨论,干扰公共议题的正常探讨秩序。

作为拥有6500万粉丝的大V,其每一句话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当他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博取流量时,实则在消解理性沟通的基础,让网络空间陷入“非此即彼”的情绪化漩涡。这种行为恰好触碰了中央网信办专项整治行动的重点——对“宣扬恐慌焦虑情绪”“助长对立情绪”的账号从严处置[__LINK_ICON]。

深层危害:侵蚀教育本质与网络生态

张雪峰言论造成的危害,早已渗透到教育认知与网络环境的深层。在教育领域,他将“升学就业”异化为“功利计算”,让无数家庭陷入“唯分数、唯专业、唯薪资”的误区,忽视了兴趣培养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当家长们争相购买高价志愿填报服务时,本质上是被煽动后的焦虑转移,而非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在网络生态层面,他的成功模式引发了恶性效仿。一批“小张雪峰”式博主纷纷复制其套路:用夸张吐槽制造话题、靠连麦答疑积累粉丝、以高价课程完成收割[__LINK_ICON],导致教育咨询领域充斥着浮躁与功利,真正专业、理性的声音被淹没。更严重的是,这种“煽动换流量、流量换利益”的逻辑,正在腐蚀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础,让公共讨论沦为情绪宣泄的战场。

结语:大V当有大V的责任与敬畏

张雪峰账号被禁,给所有网络大V敲响了警钟:流量从来不是肆意妄为的通行证,影响力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教育的本质是启迪智慧,网络的价值在于凝聚共识,而非制造焦虑、煽动对立。

当“知名博主”的身份与“人大代表”的职责叠加时,更应坚守理性与审慎的底线。此次处罚不仅是平台规则的执行,更是对“流量至上”乱象的警示——任何试图以突破底线的方式收割利益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网络空间需要的是理性的建言者,而非狂热的煽动者,这便是张雪峰事件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来源:云烟古今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