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HRBP歧视残疾员工被公司开除,员工则重返岗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9:08 1

摘要:一位历经四轮面试和背景调查的合格求职者,在入职首日因走路稍有跛脚,竟被HRBP以“隐瞒病史”、“企业招残疾人为减税”等荒唐理由劝退。

近日,一则关于残疾求职者在滴滴遭遇入职歧视的消息引发舆论哗然!


失业君小编 | 文

zhang kaiyv | 图

一位历经四轮面试和背景调查的合格求职者,在入职首日因走路稍有跛脚,竟被HRBP以“隐瞒病史”、“企业招残疾人为减税”等荒唐理由劝退。

这场闹剧般的职场歧视事件,不仅暴露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更成为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事件中最令人震惊的,并非赤裸裸的歧视行为本身,而是HRBP将其合理化的话术。那句“企业招残疾人是为了减税”的言论,撕下了表面包容的伪装,揭示了将残疾人视为“政策工具”而非平等个体的扭曲思维。

这种思维将残疾人就业权益异化为企业牟利的筹码,从根本上否定了残疾人作为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更讽刺的是,这位求职者已经通过了严格的专业能力考核,恰恰证明了他的任职资格。而当HRBP仅因身体特征就全盘否定其专业能力时,展现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能力健全主义”偏见——将身体条件与工作能力错误关联,忽视岗位实际需求与个人真实能力。

滴滴公司的危机处理堪称迅速:向当事人道歉、重新发出入职邀请、处理相关责任人。这种果断值得肯定,但也引发思考:为什么只有在舆论压力下,企业才会纠正明显的错误?事件暴露的或许不是个别HR的素质问题,而是系统性的企业文化与制度缺陷。

HRBP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角色,其言行直接代表企业的价值观。一位能公然歧视残疾人的HR,背后很可能存在着企业包容文化建设的缺失、残疾人雇佣政策培训的不足,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滴滴对涉事HRBP及其上级的严厉处罚,正是对这种系统性失败的承认。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据统计,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但他们在职场中的能见度仍然极低。尽管《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要求,但执行效果有限。许多残疾人即使具备优秀的工作能力,也常常在最后环节因隐性歧视而功亏一篑。

真正的包容性雇佣,不应仅停留在法律合规层面,更需要企业文化与意识的深刻变革。企业应当认识到,雇佣残疾人不是慈善行为,而是挖掘人才多样性、促进组织创新的机会。许多研究已表明,多元化团队往往能带来更全面的问题视角和更强的创新能力。

失业君小编认为,要避免类似事件重演,企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加强人力资源团队的专业培训,特别是消除无意识偏见、提升包容性领导力。HR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应是企业价值观的守护者。

②建立清晰的残疾人雇佣战略和支持体系。从岗位设计、工作环境适配到职业发展路径,为残疾人员工提供系统性支持。

③创建安全的内外部举报机制。让歧视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而非依赖舆论曝光。

④将包容性纳入企业核心价值。并通过高管示范、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将其转化为组织行为的自然部分。

滴滴事件虽然以“正义得到伸张”告一段落,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在职场这个现代人重要的生活场域,能否建立真正平等、尊重的环境,衡量着企业的道德底线,也检验着社会的进步水平。

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企业反思与成长的契机,而不仅仅是又一次舆论风暴后的危机公关。只有当每个求职者都能因其能力而非外表被评判,我们的职场才能真正称得上文明与进步。

网友热议

@何道生996(IP京):
这次处理得还算迅速果断,该开除的开除,该处罚的处罚。但这种事能发生,说明公司内部的包容文化培训根本没到位。希望这不是一次性的危机公关,而是真正变革的开始!

@戴玉佩yupei (IP浙):
这个HRBP的心是石头做的吗?‘为了减税’这种话都能当着当事人的面说出来,不仅专业素养为零,连基本的人性都缺失了。开除真是大快人心,她不配做人力资源工作。

@冰山雪燕(IP粤):

不要把问题简单归结于一个HR的个人品德。这反映了很多企业系统性的偏见:HR的KPI里是不是有‘避免潜在风险’这一项,而残疾人就被默认为‘风险’?企业的用人流程和价值观评估需要彻底审视。

@赵旭宁1998(IP粤):
虽然事件本身很恶劣,但也要看到进步。放在十年前,这种事可能根本不会被曝光,或者曝光了企业也无动于衷。现在至少舆论监督有效,企业会感到疼。社会文明是在一次次纠错中前进的。

@藏艾迪hope(IPHK):
公司重新发了offer,但这位同事还敢去吗?去了之后,周围的同事会怎么看他?直属领导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被处罚而心存芥蒂?重建信任比处理一个HR难太多了。

@伊阅yiyueyue(IP黑):

不仅是残疾人,35岁以上的求职者、女性、婚育状况……职场歧视无处不在。这次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职场中的‘弱势群体’。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公平、更看重能力的环境。

最后一条,
净化职场环境,人人有责!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