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清晨的嘉陵江畔,位于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川中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38岁的娄恒正在检查铝电解槽运行情况,通过观察电解槽液体的状态和颜色,便能准确判断出温度范围和酸碱度,及时调整控制策略。
9月23日,清晨的嘉陵江畔,位于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川中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38岁的娄恒正在检查铝电解槽运行情况,通过观察电解槽液体的状态和颜色,便能准确判断出温度范围和酸碱度,及时调整控制策略。
5年前,娄恒还是一名普通技术员,如今已成为公司技术创新标兵。他申报并创办全市首个特色核心产业工作室“娄恒铝电解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的石墨化阴极节能电解槽改造综合电耗降低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娄恒兴奋地展示着刚获得的全省首批特级技师证书,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建设技能广元”行动,走出了一条“政策引领、产教融合、品牌驱动、赛训淬炼”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春风暖 人才活力涌
“真不敢相信,我这刨了40多年木头的手,还能捧上四星级‘葭萌木匠’证书。”昭化区老木匠陈云摩挲着证书上烫金的榫卯纹样,指节上的老茧蹭过纸面,声音里满是激动的颤音。
这位守着祖传的木匠铺、靠一把刨子养活全家的手艺人眼角亮着光:“原来我们不只是‘做木工活的’,更是能被时代认可的‘匠人’。”这份认可,源于我市出台的《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乡村“百业千匠”十六条措施》,秉持着“不看学历看手艺、不拼名气拼匠心”原则,一大批像陈云这样藏在乡村的“能人”脱颖而出,凭真本事站上“匠人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其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出台《广元市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广元市技能人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揽子政策,从培养、评价、使用到激励,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些举措如同为技能人才成长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让技能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畅。
创新突破藩篱,政策激活春水。在青川县,一批批“白茶师傅”持证上岗,带动全县茶产业产值增长35%,清香茶韵飘出大山;在旺苍县,“煤化工技能补贴”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老工人们通过学习新技能焕发职业“第二春”……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包”,正持续转化为推动广元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达24.29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5.09万人。这支日益壮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正在广元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产教融合深 育人模式新
“同学们注意,焊缝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在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实训车间里,国家级技能大师施延财正躬身指导学生。蓝色焊花在核级管道上绽放出璀璨光芒,学生们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到位。
这里不仅是课堂,更是未来工匠的摇篮。该校创新推行“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与龙头企业共建12个“教学工场”,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正是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训,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
放眼广元,这样的产教融合实践处处开花。在中国西部(广元)绿色家居产业城,“木艺传承班”的学员们白天在车间实操,夜晚在课堂学习;杭广协作打造的“数字电商人才孵化基地”里,年轻的直播达人们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已有500余名学员从这里走向数字经济的舞台。
近年来,我市以就业为导向,打破“政、校、企、社”壁垒,推动产教深度融合,12个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如明珠般散落在各地,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和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称号,苍溪职高、剑阁职高被评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育先进集体”。
更令人振奋的是,14家职业院校与26家企业携手组建广元技师学院集团,构建起“校际联动、校企融合、校地协同、杭广协作”的四维联动机制。同时,借助川浙合作“蓝鹰工程”的东风,建立技术骨干互派交流机制,让东海之滨的先进经验与巴山蜀水的实践智慧交相辉映。这一创新举措,也让该集团成功跻身全国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单位,为全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效应显 就业路子宽
在苍溪县亭子镇梨树园内,技术娴熟的“梨乡刀儿客”为果树进行嫁接。只见他们手腕轻转,刀光闪动,一个完美的接穗便在17秒内完成。“梨乡刀儿客”周义军说:“这门手艺让我一个月赚8000多元,再不用外出奔波了。”
“梨乡刀儿客”是我市精心培育的劳务品牌之一,专注于果树嫁接和苗木培育。这个品牌不仅代表了精湛的技艺,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名片”。通过参加“梨乡刀儿客”劳务品牌培训班,许多像周义军这样的农民既能系统学习实用技术,还能获得技能鉴定证书。
近年来,我市把建设培育劳务品牌作为促进产业发展升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精心打造“广育英才·元创未来”培训品牌,深入实施“新职业技能培训行动”,通过创新“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定向培训”模式,年均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3万人次。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米仓山茶人”凭借精湛制茶工艺,让广元茶叶香飘四海;“利曌妹儿”家政服务团队以专业规范的服务标准,成为高端家政市场的“抢手货”;“川苍建工”以过硬的技术实力,参与建设多个地标性工程;“川育核工”先后被人社部和省人社厅评为“全国行业引领类劳务品牌”和首批“川字号”劳务品牌,成为广元又一张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
如今,我市已培育形成16个特色劳务品牌,其中“川字号”2个,每年向全国各地输送技能人才2万余人,年创劳务收入突破30亿元。这些品牌正在形成“洄游效应”,反哺家乡建设:“葭萌木匠”返乡创办的智能家居企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利曌妹儿”团队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惠及2万余名老人,用专业技能温暖夕阳红;“米仓山茶人”带火的茶旅融合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漫山茶园变成致富金山。
竞赛搭舞台 匠心永传承
毕业于旺苍职中茶学专业的杜奇伟在参加市第十届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比赛时,指尖在炒锅中翻飞,嫩绿的茶青渐渐成形,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两年前,杜奇伟还在为就业发愁,如今已成为当地制茶能手。他说,“在竞技中提升技艺,每参加一次比赛都是一次蜕变。”
自2006年4月在全省率先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以来,我市创新构建“以赛促训、以赛育才”机制,连续举办十届职业技能大赛和三届茶产业专项赛,从传统工种到新兴领域,从企业职工到院校师生,赛事体系日益完善,竞赛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1700余名。竞赛舞台成为匠星摇篮,65名广元卓越工程师和技能领军人才通过竞赛脱颖而出,唐骏、李勇凭借卓越技能跻身“天府青城计划”技能领军人才,张菊花以精湛的刺绣技艺入选全国首批“乡村工匠”……这些匠星正如火种般在各行各业传承技艺,让工匠精神在广元大地生生不息。
竞赛不仅锤炼技艺,更传承匠心。在广元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全市技能领军人才孙波正指导青年工人们操作设备,他说:“要注意听机器的声音,就像中医把脉一样,从声音里能听出设备的运转情况。”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师徒帮教”等活动,老工匠的经验与年轻人的创新碰撞出火花。
从实训车间到竞赛舞台,从传统技艺到智能智造,从乡村工匠到大国工匠,广元正以竞赛为媒,搭建起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让更多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怀英
编辑:罗杰 校对:张静
责编:李凌 编委:李凌
来源:广元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