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场接力长跑,而“青蓝工程”正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纽带。自1997年9月启动以来,盐城市大冈中学通过“师徒结对”机制,已成功搭建起经验传承与青年成长的双向桥梁。师徒在教学相长中携手共进,不仅让骨干教师的教育智慧得以延续,更让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少走弯
教育是一场接力长跑,而“青蓝工程”正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纽带。自1997年9月启动以来,盐城市大冈中学通过“师徒结对”机制,已成功搭建起经验传承与青年成长的双向桥梁。师徒在教学相长中携手共进,不仅让骨干教师的教育智慧得以延续,更让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少走弯路。
从课堂教学到班级管理,从教学设计到教研创新,师傅们倾囊相授,徒弟们虚心求教,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好生态。本期特别推出“徒弟成长历程”系列报道,聚焦青年教师在导师引领下的蜕变故事,展现他们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新手成长为骨干的生动轨迹。
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精神传承。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成长案例,激励更多教师投身教育实践,让“青蓝工程”成为教师发展的加油站,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师恩润物细无声
语文组 陶心如
时光的河流静静流淌,转眼间我已完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个三年循环。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望,这一程教学路上的点点滴滴如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浮现。而在这幅成长的画卷中,有一个身影始终清晰——我的师父朱玲老师。三年前,学校为我们新教师安排了“师徒结对”项目,我有幸成为朱老师的徒弟。那时我未曾想到,这段师徒情缘将成为我教学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初入课堂:在迷茫中寻得方向
还记得三年前刚站上讲台时的忐忑与不安。虽然经过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但当面对几十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时,我仍然感到手足无措。教案设计得再精美,真正实施起来却总是力不从心;备课时的满腔热情,常在课堂的实际推进中变得支离破碎。就是在这个时候,朱老师走进了我的教学生活。
第一年的教学路上,师父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每周的听课评课成为我最期待又最紧张的时光。师父听课从不打断,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最后,细致地记录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后点评时,她总是先肯定我的优点和进步,再温和地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师父对我的指导从不越俎代庖,而是以“授人以渔”的智慧引导我自主成长。在备课环节,她教我建立“三学六环”的完整思维框架。每当我陷入教学设计的困境,她总是引导我思考:“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点?”这种启发式的指导方式,逐渐培养了我的教学思维能力,让我从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设计者。
在师父的指导下,我逐渐明白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她教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宇宙,教师要做的不是填满这个宇宙,而是点亮其中的星辰。”我开始学习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取理解或困惑的信息;我开始学会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
个人成长:在陪伴中收获蜕变
三年的师徒结对时光,师父不仅在教学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更在为人处世、职业素养等方面影响着我,让我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蜕变。
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她是我信任的长者;生活中碰到困惑时,她是我可倾诉的朋友。她教我平衡工作与生活:“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这光芒不应该以燃烧自己为代价。”她提醒我阅读专业书籍之外也不要忘记读“闲书”,因为语文教师的视野决定了课堂的边界;她鼓励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老师才能带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这些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成长。
在职业素养方面,师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作为教研组长的她尽职尽责,每周带领我们整个语文组井然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一起听课,一起评课,还会为我们寻找一些优秀课堂实录播放。作为班主任的她更是呕心沥血,几乎是以学校为家,我常常会看到她和学生谈心,关爱学生。教学上,每次备课,师父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反复修改教案,力求将每一堂课都讲得尽善尽美。“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在师父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每次备课都会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高三备考:在压力中突破自我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我带领学生进入了高三复习阶段。高三作为学生高考前的关键时期,不仅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起初,我在刚进入高三的时候,心情无比忐忑与迷茫,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知识点梳理,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师父得知我的情况后,主动帮我分析问题所在。她对我说:“高三复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复习计划。比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重点加强字音、字形、病句等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注重阅读技巧、写作思路的提升。” 同时,师父还教我如何分析学生的试卷,从失分点中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还记得师父上的一节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心理描写”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她先用影视作品中的心理刻画导入这堂课,让本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她立足课本,利用课本里的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让学生充分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最后将知识牵引到高考真题上。
除了教学方法上的指导,师父对我的日常生活也十分关心。她常常向我传输积极的价值观与心态。从她投来的鼓励目光中,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不变的关注与支持。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如果没有师父的帮助,我或许无法在高三备考的压力中突破自我。
师道传承:在感恩中继续前行
如今,三年过去,我已经能够从容地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徜徉。回望来路,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师父的悉心指导。从教材解读到教学设计,从课堂掌控到学生沟通,从教学常规到教育理念,师父毫无保留地传授着她的经验与智慧。但我深知,师父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不是具体的教学技巧,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敬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坚守,对学生成长的责任与担当。
师父的指导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她善于启发而不代劳,懂得放手而不放任,知道何时该严格督促,何时该耐心等待。她教我备课,更教我备人生;她带我解读文本,更带我阅读教育这本大书。这也许就是教育的真谛——生命影响生命,智慧点燃智慧。
值此三年师满之际,千言万语难表达我内心的感激。
我想,对师父最好的回报,就是将我之所学用于培育更多学子,将师父传递给的教育火种继续播撒。感谢学校安排的师徒结对项目,让我有幸得到这样一位引路人;感谢师父三年来的倾囊相授,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教学之路漫漫,我将在师父的指引下继续前行,努力成为像她那样既精通教学艺术又富有教育智慧的语文教师,让师恩在我身上延续,让教育的美好代代相传。
最后,谨以一句话表达我的心声:得遇良师,三生有幸。师恩如山,铭记于心;师情如海,感恩不尽。
来源:寻美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