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南宁的一场签约仪式震动业界——智慧互通(AICT)等40家AI领军企业与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总投资超79亿元,覆盖交通、制造、跨境翻译等场景。
2025年4月,南宁的一场签约仪式震动业界——智慧互通(AICT)等40家AI领军企业与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总投资超79亿元,覆盖交通、制造、跨境翻译等场景。
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广西正式成为我国面向东盟的AI“桥头堡”,更预示着一条“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智能产业新路径全面铺开。
为何广西能在这场AI竞赛中异军突起?答案藏在“算力+区位+生态”的三重密码中。
这里,既有堪比8万台电脑同时运转的超级算力机房,也有与东盟“零距离”的跨境合作网络,更孕育出从田间到工厂、从景区到医院的AI革新浪潮。
今天,让我们揭开广西如何以“小省雄心”改写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版图。
“算力即权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广西深谙此道。2023年投入运营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42P训练算力(相当于8万台电脑并行)和1.4P推理算力,成为广西首个公共AI算力基础设施。
这座“数字心脏”采用华为昇腾全栈技术,不仅支撑着本地企业的模型训练,更通过“两中心四平台”模式,打造出覆盖产学研用的生态闭环。
“算力的价值在于落地”。
在南宁卫星地面接收站,AI解析模型将遥感图像分析效率提升90%,人力成本直降九成;
在铝箔生产线,质检AI实现100%全自动检测,精度碾压人工;甚至在阳朔景区,智慧互通的AI算法让交通拥堵指数暴跌67%。
这些案例证明,广西的算力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本土、辐射东盟的实用引擎。
广西的AI战略,始终紧扣“产业痛点+民生需求”。在计算中心的赋能下,35个创新解决方案横空出世:
智能制造:中软国际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让AGV搬运机器人“看懂”复杂路径;智慧城市:极视角的AI算法集群,实时优化交通信号、识别城市安全隐患;跨境服务:达译科技的汉东南亚翻译系统,打破语言壁垒,助力贸易直播“零时差”。更令人瞩目的是“AI+民生”的深度融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虚拟数字人技术,正在重塑养老服务;南宁师范大学的智慧养老大模型,让独居老人享受“数字陪伴”;
而人民出行则将共享电单车升级为“城市治理移动传感器”,用数据优化路网规划。
这些创新,既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社会痛点的精准回应。
广西的野心不止于本土。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窗口”,其小语种人才储备(如越南语、老挝语)和跨境数据试点政策,成为撬动东盟市场的关键杠杆。
2025年初,广西与老挝共建我国首个跨境AI创新中心,随后又与越南达成20项数据合作协议。
“语言即算力的延伸”。以汉东南亚机器翻译系统为例,其依托广西多语言语料库,不仅服务于跨境会议、直播,更在跨境电商中实现商品描述的实时本地化,推动“中国造”直达东盟家庭。
此外,南宁正加快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探索中越、中老“数据跨境流动试验区”,为AI模型的跨国训练扫清障碍。
产业勃兴的背后,是广西“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生态布局:
人才输血:6所高校加入昇腾AI人才培养计划,开设13门精品课程,年孵化超千名AI专才;政策供氧:南宁出台22条专项政策,从算力补贴到数据开放,全面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赛教融合:昇腾AI创新大赛吸引8支高校战队,以赛促研加速技术转化。值得关注的是,广西正将“东盟元素”深度嵌入生态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越南FPT大学共建实验室,老挝科技部则派出学员参与广西AI培训项目。
这种“技术输出+人才反哺”的模式,让广西成为东盟AI人才的“黄埔军校”。
广西的AI崛起之路,给中西部省份带来三重启示:
“错位竞争”:避开一线城市算力内卷,以东盟需求定义技术方向;“场景为王”:从景区治堵到铝箔质检,让AI扎根产业毛细血管;“开放共生”:以跨境合作反哺本土生态,实现“技术—市场”双循环。未来,随着中国—东盟创新合作中心分站落地万象、河内,广西有望成为亚洲AI版图的“十字路口”。
这里的故事,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边疆省份如何以智慧破局、以生态制胜的生动实践。
当算力与民心共振,广西正书写属于中国—东盟的“智能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老话新说•乡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