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德工业AI沙龙:德国企业如何将一份装配SOP从数周缩短到几分钟。这项技术已在德国家电、汽车工厂验证。后台私信“666”,添加客服微信,一起加速装配工艺!
近期活动预告:
中德工业AI沙龙:德国企业如何将一份装配SOP从数周缩短到几分钟。这项技术已在德国家电、汽车工厂验证。后台私信“666”,添加客服微信,一起加速装配工艺!
引言
在德国经济版图中,家族企业始终扮演着基石般的角色。
德国家族企业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全国近90%的企业由家族所有,它们支撑了超过一半的就业岗位。
德国经济研究所(IfM Bonn)同样强调,德国经济真正的韧性,不仅来源于大型上市公司,更深深植根于那些代代相传、持续深耕的家族企业。
人们往往以“百年老店”来形容历史悠久的企业,而在德国,有众多企业远不止百年。
自1452年的铁匠作坊与磨坊起步,到16世纪以来持续运营的造纸工坊、书店与啤酒厂,它们穿越帝国兴衰、工业革命和全球冲突,不断调整自身,至今仍在市场中焕发活力。
与此前我们关注的“最年轻家族企业”相比,这些“最古老”的企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它们凭借制度化的治理、跨代际的传承和对核心技艺的执着,在无数次时代剧变中始终保持稳定。
不盲目追随短期风口,它们更注重在时间长河中持续焕新、默默守护,以沉静而坚定的姿态,成就了跨越数百年的存在。
我们已系统梳理并建立这15 家仍在运营的最古老德国家族企业的资料包。
若需完整清单及深度信息,欢迎后台私信“666”,添加客服微信获取详情,用于研究、对接与合作评估。
穿越数百年的行业样本
Part.1
1
起源:工业的种子
Achenbach Buschhütten
从铁锤作坊到全球轧机巨擘
1452年,Busch家族三兄弟在费恩多夫溪畔建起了一座水轮驱动的铁锤作坊,把冶炼的生铁锻造成农具和日用品。
这家小作坊不仅成为周边村落的依赖,也为小镇留下了名字——“Buschhütten”。
六个世纪过去,那个铁锤的轰鸣声,早已演变为全球有色金属轧机的巨响。
Achenbach Buschhütten跨越工业革命与两次世界大战,从手工铁器到铸铁工厂,再到装配出第一台金属轧机,不断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完成自我更新。
如今,它依然扎根在德国北威州的小镇,却生产着出口六十多个国家的高端轧机设备,掌握着铝、铜等有色金属加工的核心工艺。
全球四分之三的铝板带轧机出自这里,而公司仍保持中型规模,由第八代家族传人直接掌舵。
这种路径看似保守,却正是其长寿的秘诀:不追逐风口,而是在一次次大动荡中守住核心,迭代核心。
从溪边铁锤到世界冠军,Achenbach所诠释的并非怀旧,而是一种跨越六个世纪的工业韧性。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家族企业能够在漫长时光中持续焕新的生动证明:真正的生命力,源于对核心的坚守,以及在坚守中不断完成的自我超越。
SchapfenMühle
从磨坊石轮到现代食品加工
与Achenbach同年诞生的,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故事。
1452年,乌尔姆渔人区的一座小磨坊,靠水车和石轮把谷物碾碎成面粉,为周边百姓提供生计。
这就是SchapfenMühle的起点。
数百年间,它在宗教改革、饥荒与战争的夹缝中存续下来,最终落入库恩克勒家族之手,并延续至今。
1980年代,老磨坊一场大火几乎让这段历史终结,但家族没有放弃,而是在乌尔姆郊区建起德国第一家全电脑控制的磨坊,把古老的石轮逻辑彻底转化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生产线。
今天的SchapfenMühle,不再只是地方磨坊,而是一个年加工十万吨粮食、出口六十多个国家的食品企业。
它既保留了传统谷物的基因,又引领了健康消费的潮流:率先推动有机斯佩尔特小麦的种植,把古老的作物重新带回人们的餐桌。
全球化的版图与本地农户的契约并行,116米高的谷仓塔耸立在乌尔姆上空,既是现代化的象征,也提醒着人们这段跨越六个世纪的故事。
SchapfenMühle证明,家族企业的长寿并非守在传统里,而是能把传统转译成新的供应链逻辑。
石磨的韧性与数字化的精密在这里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延续力——它让一家磨坊,从生存之业变成了能够穿越时代的产业。
2
蜕变:从传统工艺到现代产业
William Prym Holding
小纽扣撑起大产业
1530年,阿亨的金匠威廉·普瑞姆以铜条和黄铜线制作纽扣、别针,开启了家族生意。
最初只是小作坊里的饰品零件,却因代代传承与持续革新,逐渐撑起了一个跨越五个世纪的产业。
1642年家族迁至斯托尔贝格,扎下金属加工的根基。
到了19世纪,普瑞姆开始规模化生产钢铁制纽扣,并率先引入机械制造。
1903年,第三代传人发明“双S弹簧”按扣,这一小小零件迅速风靡欧洲,让普瑞姆真正成为金属扣件的代名词。
此后,公司不断拓展边界:从缝纫用品到时装金属件,从内衣配饰到汽车和电子行业的机电连接件,业务横跨消费、时尚与工业。
如今,普瑞姆集团旗下的Prym Consumer、Prym Fashion、Prym Intimates与Inovan四大板块,分别覆盖手工爱好者、时尚制造、内衣产业与高精度工业组件。
年销售额已达数亿欧元,员工分布在全球多地,但企业的控制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普瑞姆家族手中。
近五个世纪以来,普瑞姆始终专注于金属精密制造这一核心,却不断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从一枚纽扣到高精度工业连接件,它成功将微小的工艺优势,延伸为跨越多个时代的产业支柱。
不以规模取胜,却凭借专注与迭代,让看似不起眼的零件,成为书写历史的基石。
Düker
铸造炉火延续五百年
1469年,在洛法赫的一处矿坑旁,杜克尔家族点燃了第一炉铸造之火。
最初只是一座区域性的冶炼作坊,却在数百年来持续融入欧洲工业化的浪潮。
19世纪,杜克尔主动告别传统铁锤与高炉,全面转向专业铸造;进入20世纪,公司在卡尔施塔特建立新厂,并率先将珐琅工艺应用于铸铁阀门。
1957年,世界上第一批内珐琅闸阀在此诞生,为饮用水与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革命性的耐腐蚀方案。
如今的Düker,虽根植于“铸造”这一古老技艺,却已发展为欧洲水务领域的关键供应商。
公司在卡尔施塔特与洛法赫两地仍运营着现代化铸造厂,产品涵盖铸铁排水管、球墨铸铁管件及高性能珐琅阀门,广泛应用于城市给排水、化工设施及地下管网。
所有铸件均采用可回收废铁原料,凸显出企业对循环经济与环保责任的当代回应。
尽管自2004年起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接手运营,Düker仍坚定传承以工艺为基的企业文化。
五百多年来,Düker在关键节点不断实现技术跨越与产品转型,却始终未离“铸造”这一核心。
从最初的矿坑炉火到现代水务基础设施,它让一门古老技艺持续焕发生机,展现出家族企业如何在延续基因的同时,不断自我重塑,最终将传统锻造转化为现代工业的语言。
3
根基:与地域资源的深度绑定
Drewsen Spezialpapiere
造纸村落里的特种纸专家
1538年,拉亨多夫村的第一台纸磨轮开始转动,那时的纸张仍是手工时代的奢侈品。
此后的五个世纪里,Drewsen 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纸业传统,从手工作坊逐渐过渡到蒸汽机和造纸机,再到今日全自动化生产线。
地方性的根基从未改变:周围森林提供纤维,工人代代相传技艺,而企业不断用技术更新回应时代的需求。
如今的 Drewsen 已不再是“纸厂”的代名词,而是特种纸领域的专家。
它每年在三台造纸机上生产约17万吨无木浆纸,供应全球70多个国家。
产品组合从护照、税票所用的安全纸,到工业技术纸和出版、包装的专用纸,再到近年来替代塑料的可持续功能纸,几乎覆盖了纸张最为敏感和最具附加值的应用场景。
2025年,公司更收购英国高安全纸厂 Portals Paper,将“防伪纸”版图延伸到更高端的国际市场。
立足拉亨多夫村超过四个世纪,Drewsen 并未受限于地域,反而将地方资源与持续积累的造纸工艺,转化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优势。
从利用当地森林纤维,到生产高附加值的安全纸与特种纸,这家起源于村落的企业证明:
传统产业真正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将地域根基转化为技术领先,从而实现从乡土作坊到全球细分市场领导者的跨越。
Altmühltaler Mineralbrunnen
从山泉水到现代饮料工厂
在巴伐利亚的阿尔特米尔河谷,1596 年的水权文献里第一次出现了“Altmühltaler”的名字。
几百年过去,泉水依旧自山岩深处涌出,企业的形态却不断更替:从最早的地方酿造坊,到20世纪后期果断停掉啤酒业务,转而专注于矿泉水与软饮料的灌装。
区域水源是它唯一不变的资产,而守护和利用水的方式,却随着市场与技术一再升级。
今天的 Altmühltaler 已经远不只是“泉水瓶装厂”。
在特鲁赫特林根,它建起现代化的饮料中心;在黑森州 Breuna,则兴建了欧洲最先进的灌装和物流基地,七条生产线与全自动仓储每天向德国各大折扣零售商供货。
它的矿泉水和汽水大多以自有品牌或商超贴牌形式出现,背后却始终是那股出自巴伐利亚深层含水层的泉水。
约四百名员工中有三十名学徒,延续着企业一贯的“区域就业+家族化管理”的传统。
四百年来,Altmühltaler 始终扎根于同一片水源,却凭借对品质的坚守与运营模式的迭代,将天然泉水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
家族式的管理不仅保障了水脉的纯净与稳定,更使企业成功融入现代零售供应链。
从泉眼到货架,Altmühltaler 证明:真正的品牌延续力,源于对资源的敬畏与守护,并以一以贯之的家族承诺,将地方性自然馈赠转化为跨越代际的生存能力。
从纸张到泉水,这些企业都展示了一个共通点——地方资源并不是局限,而是在长期积累与更新中,反而成为企业最牢固的竞争支点。
4
灵魂:文化认同与消费传承
Osiandersche Buchhandlung
四百年书香未散
1596 年,图宾根大学城的一条小街上开出第一家 Osiander 书店。
那时的欧洲正处在宗教改革的余波中,印刷术推动思想流通,书店不仅是买卖之所,更是知识和交流的场域。
此后四个多世纪,它几经王朝更迭、战火洗礼,也挺过了电商冲击,从未中断。
支撑它长寿的,不只是家族的接力,更是把书店视为公共文化据点的使命。
20 世纪初,Jordan 与 Pezold 将书店从动荡中守住;战后,Riethmüller 家族接手,逐渐扩展为南德最具影响力的连锁书店。
如今,第四代传人依旧掌舵,并设立基金会,确保企业在扩张中依然保持独立和文化定力。
今天的 Osiander 拥有六十多家门店和电商平台,雇佣六百多名员工,既适应了数字化,又继续在社区中扮演文化角色:举办讲座、读书会、签售,把商业与公共生活紧密结合。
Osiander 证明,家族企业的生命力不只在血脉延续,更在于能否把传统转化为社会所需的公共价值。
四百年来,它始终为人们提供精神养分,这种嵌入日常生活的能力,正是家族企业能够跨越时代的真正密码。
Brauerei Gold Ochsen
啤酒厂里的时间味道
1597年,乌尔姆城内一位旅店主在门口挂起“金牛”的招牌,不仅开启了一家啤酒厂,也奠定了一段跨越四个多世纪的品牌传奇。
在当时的德国,啤酒远不止是饮品,更是日常生活与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
数百年来,即便历经战争与重建,金牛啤酒厂的酿造从未中断。
二战期间,酒厂主楼在轰炸中幸存,成为乌尔姆城市记忆的象征性存在。
自1867年起,莱宾格家族接过了这份产业,五代人始终将啤酒酿造与地方认同紧密相连。
二十世纪后期,企业策略灵活调整,在保持传统酿造的同时,引入软饮代工业务,为百事可乐等品牌生产,拓宽了生存路径。
第五代经营者乌尔丽克·弗洛因德带领酒厂克服多重挑战,以现代化手段强化生产与品牌韧性。
如今,金牛啤酒厂年产量超过二十万百升啤酒和四十万百升软饮,产品屡获国际殊荣,却始终根植于乌尔姆,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象征。
它不只提供啤酒,更承载着一方风土与集体记忆。
金牛啤酒厂得以延续四百余年,关键在于将啤酒从商品转化为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
它深刻地与地方社群相嵌,使每一杯啤酒之中,不仅飘散着麦芽香气,更流淌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归属与认同。
无论是书香还是酒香,这些企业延续下来的并非单纯的买卖,而是把商业嵌入了文化认同之中,让企业成为人们共同生活的一部分。
长寿的答案:在坚守与革新之间
Part.2
从八家企业的轨迹中,能清楚看到一些共同的支点。
长寿往往依赖稳定的治理安排:
Osiander 以基金会锁定独立性,避免因代际更替而动摇;
产业生命力则来自持续的工艺迭代,Prym 把一枚小纽扣延伸成工业连接件,Düker 从铸件转向水务阀门;
而区域绑定更是关键,Altmühltaler 守护泉水、Drewsen 借助林地纤维,把地方资源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这些做法并非孤立的巧合,而是贯穿数百年的制度与实践。
但这些秘诀并不是一劳永逸。
代际交替仍旧是敏感时刻,数字化和电商浪潮也不断挑战传统模式,而与跨国集团比拼时,资源和资本的差距始终存在。
真正让它们走到今天的,不是规避问题,而是在“长期主义”的架构下不断再平衡:既守住核心,又持续更新。
这些企业如同一面时间的镜子,映照出传承的真谛。
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启示或许在于:传承不是血脉延续,而是一套制度化的安排;地方性并非局限,而是可以打造为全球不可复制的护城河。
长寿的秘诀,不在追逐风口,而在能否在坚守与更新之间找到节奏。
从“最年轻”到“最古老”的对照也许正说明:长寿企业像活着的档案,表明持续存在不是历史偶然,而是一种需要设计、坚守并不断重塑的能力。
它们证明了,真正的韧性来源于对核心价值的忠诚,以及为适应变化而不断自我革新的勇气。
德国工业智库
德国工业智库是服务于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交流合作平台,专注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产业。以德国先进技术及项目经验为源头联动中国制造业企业,以深度行业研究能力和技术分析能力解析中国市场,致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标的挖掘、项目合作对接、投融资咨询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
来源:德国工业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