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06979.HK)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同比下滑39.6%;股东应占利润5.75亿元,同比减少23.5%;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6.13亿元,同比减少39.8%。
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近期,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06979.HK)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同比下滑39.6%;股东应占利润5.75亿元,同比减少23.5%;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6.13亿元,同比减少39.8%。
这是珍酒李渡2023年上市后首份营收、净利双下滑的中报。
作为珍酒李渡董事长,深耕酒业三十多年的“老兵”吴向东,以一系列动作开启破局之路,从推出“大珍·珍酒”到跨界布局高端啤酒“牛市”,再到构建“万商联盟”渠道体系,试图为珍酒李渡扭转乾坤,但能否见效,仍需时间检验。
01
全线承压
对于2023年上市后首份营收、净利双下滑的中报,珍酒李渡表示,业绩下滑主要系白酒行业面临多重挑战,且自去年第二季度起消费需求持续疲软。
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开始,吴向东先后收购了部分地方酒厂,包括贵州的珍酒和江西的李渡,2021年整合创建了珍酒李渡公司。2023年,珍酒李渡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白酒第一股”“中国酱酒第二股”。
珍酒李渡主要从事酿造、生产及销售白酒产品,生产及销售酱香型、兼香型和浓香型白酒,品牌主要包括“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
但从上半年销售表现来看,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四个品牌可谓全线承压。
作为核心支柱的珍酒品牌上半年实现营收14.9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7亿元相比减少44.8%;销量由去年同期的6932吨下滑至4612吨,平均售价也由38.98万元/吨下滑至32.34万元/吨;在内部营收占比下滑至不到60%。
同样,李渡实现营收6.11亿元,同比减少9.4%;叠加珍酒销量的大幅下滑,李渡在集团内部营收占比首次提升至24.5%。
湘窖和开口笑也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湘窖营收减少38.7%至2.77亿元,开口笑收入减少63.9%至0.81亿元,二者营收占比分别为11.1%和3.2%。
对于核心品牌销量、吨价、营收的多重下滑,珍酒李渡将其归结为白酒消费需求不振,集团为维持健康渠道库存严格控制销售节奏。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珍酒李渡的价格倒挂问题。
济南一家白酒经销商告诉经济导报记者,珍酒李渡酒卖得不是很好,价格倒挂现象显著。珍十五官方建议零售价500元,实际成交价约350元;珍三十建议零售价1888元/瓶,实际成交价在700元左右。而在线上,珍十五的售价在330元左右,珍三十的售价在640元左右。
在渠道方面,珍酒李渡同时做着“加减法”。截至上半年,该公司各类经销渠道总数7119家,较2024年底减少516家,其中,体验店、零售商数量有所下降,但核心经销合作伙伴反而增加55家至3259家。
02
如何破局
面对低谷,珍酒李渡使出了浑身解数来破局。就在不久前,珍酒李渡宣布万商联盟计划第二季启动。
作为珍酒李渡应对行业变革的核心战略,万商联盟计划将产品、渠道和收益深度融合,直击在消费转型、渠道混乱、经销商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痛点,重构行业生态。
万商联盟计划首季成果斐然。5月至8月,该项目累计接待全国6400多名客户考察,签约联盟商达2416家,1182家完成发货;同时,万商联盟计划的持续推进也让“大珍•珍酒”在北京、河南、山东等30个省、212个城市热销,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种“厂商深度绑定”模式不仅能降低渠道库存压力,还能通过联盟商的社交资源触达更多消费场景,为产品动销提供助力。
珍酒李渡方面表示,万商联盟将继续扩圈,构建一个“团购卖酒的全国高速公路网络”,并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联盟商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商业机会。
与“万商联盟”第一季同步推出的还有新品大珍·珍酒,这款产品被其寄予厚望。吴向东曾明确提出,希望把大珍·珍酒打造为“第二个飞天茅台”,下半年绝大部分预算开支会向该产品倾斜。
吴向东在公开场合透露,大珍·珍酒定位为次高端酱酒,团购价定为600元/瓶,对标的是3000元产品的品质。在试销100天、回款3.7亿元之后,9月19日,吴向东用直播的方式正式发布大珍・珍酒。
机构普遍认为,大珍・珍酒有助于弥补“珍十五”和“珍三十”之间的价格空缺,若其能凭借品质与定价优势打开市场,有望成为业绩增量引擎。
在白酒之外,珍酒李渡还推出了超高端啤酒“牛市”,定价88元/瓶,瞄准高端社交消费市场。
这一跨界动作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暗藏战略考量:啤酒与白酒的消费场景高度重合,尤其是商务宴请、朋友聚会等场合,推出“牛市”啤酒既能丰富产品矩阵,又能借助现有渠道资源实现协同,同时通过“高定价+话题性”提升品牌关注度,为白酒主业引流。
尽管珍酒李渡一系列动作让市场看到了其突围的决心,但在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破局之路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一切有待市场检验。
版权 | 山东财经报道
来源:山东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