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底,有关中国智能驾驶的新闻又火了。这次不是哪个车企又拍了个炫酷广告片,而是真刀真枪地上了国家层面。一份行业调研报告就丢出个大炸弹:到2030年,中国在自动驾驶这条赛道上的投资,可能会超过一万亿。
去年底,有关中国智能驾驶的新闻又火了。这次不是哪个车企又拍了个炫酷广告片,而是真刀真枪地上了国家层面。一份行业调研报告就丢出个大炸弹:到2030年,中国在自动驾驶这条赛道上的投资,可能会超过一万亿。
一万亿是什么概念?不是造几辆车,不是搞几个试点,而是要把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从根上重做一遍。但问题也来了:这么大的盘子,中国到底怎么搞?
过去几年,大家听“智能驾驶”这词都听烦了。什么无人驾驶、自动泊车、激光雷达、AI算法,每年车展都在说,可真落地的有几个?
但这次不一样。7月,工信部点名发布了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名单,20个城市和城市联合体直接上榜。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不用说,连杭州、德清、桐乡这种组合拳也进来了。
什么意思?国家这次不是玩玩,是要真上系统工程了。不是某个科技园摆几辆测试车跑跑,而是城市级别的真部署,真上路、真调度、真落地。
这是在干嘛?说白了,就是在把整个交通系统变成一个“联网的交通大脑”——车、路、云全连上,谁也别乱跑,统一听指挥。
过去的车是什么样?靠自己那点摄像头和雷达,看到红灯就停、看到车就让,碰上复杂点的情况就干瞪眼。一个路口有点乱,它就原地不动开始“思考人生”。
但以后不是这样了。
有了“车路云”这个统一大脑,车连的不是马路,是整个城市的交通神经系统。你前面红灯还有几秒变绿,它提前告诉你;你想变道时候左边来车,它会提醒你稳住;你还没到商圈,它就告诉你哪有空车位。
这不光是“智能”,这叫“全局调度”。而且只有中国,才敢这么干。美国在算法上玩得转,欧洲在标准上动得快,但真要上路搞大规模测试,谁都不敢先来。中国敢,因为我们有底气。
有人说,这不就是智能驾驶上个台阶吗?不,是城市交通从“分散决策”跳到“系统协同”的一次跨越。以前是你开你的我开我的,现在是大家一起听“云”指挥。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哪家车企或者哪块地儿搞试验田,而是国家级别的统筹推进。你搞芯片,我搞算法,他搞云平台,最后再拼成一整套系统,不是拼谁炫,而是拼谁能运营得起来、跑得稳定、调得精准。
就像李克强院士说的那样:“单车智能是起点,车路云才是终局。”
说到底,不是你有多少传感器、多少摄像头、多少T的算力,而是——你用得上吗?扛得住复杂路况吗?能不能在混乱的十字路口不“死机”?
现在国内几家头部车企已经开始硬刚了。ADS 3.0、GOD识别系统、PDP2神经网络……听起来像黑科技,其实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让车别再像“程序猿”,而是像老司机一样“看得懂”路况、能“抉择”动作。
举个例子,前方有辆车靠边停车,左边车道也有车。如果你是传统智能系统,大概率会傻站着不动。但现在的新系统,会试着判断是不是能绕过去、怎么变道最安全、要不要先等一下再动。
这就是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差距。
很多人以为,自动驾驶就是“我坐着不动,车自己跑”。但真相是:这不是为了让你偷懒,而是为了让整个城市更高效、更安全、更少拥堵。
深圳南山试点了一套“离车泊入”的系统,车主不用自己倒车进车位,车自己搞定。结果是,通勤高峰期的拥堵时间减少了12%。北京亦庄搞了一套“代客泊车”,车主在园区门口下车,车自己找车位,园区路上立马清爽了。
这不是炫技,这是真正改善城市生活的方式。
但话说回来,现在绝大多数系统还停在L2水平,也就是“辅助驾驶”,还不能完全放手。人还是得随时准备接管。所以别以为现在就能闭着眼睡觉让车送你下班,真要那么干,命都没了。
别看现在搞的是智能驾驶,说到底,这是在抢未来城市的话语权。
以前城市靠红绿灯、交警、摄像头,现在城市靠的是数据、算法和系统调度。谁先把这套系统跑通,谁就能说了算。
你说你车跑得快?没用。如果你的城市交通像一锅粥,车再智能也白搭。关键是城市是不是聪明,能不能“协同”起来。
这正是中国现在在干的事——不是把车造得更聪明,而是把城市“统”得更聪明。
有人说,一万亿是不是太夸张了?但真懂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这钱不是为了造几辆聪明车,而是为了抢下未来城市、产业、技术的话语权。
美国玩AI,欧洲搞新能源,日本深耕传感器,谁都在布自己的局。可是真敢把“车路云”这种大系统扔到真实城市里跑的,只有中国。
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产业、有市场、有政策、有工程能力,还有最重要的——我们敢试,敢错了再改,敢摔了再爬。
所以别再问“中国智驾战略怎么搞”。
答案早就写在路上了。只不过,这条路,别人走不起。
来源:地缘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