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找一个电影票房狂挣银子的大导演,你一定会说是冯小刚:《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大腕》、《老炮儿》、《芳华》等,经常拿下年度票房冠军;如果说一个一开始拍电影还只是叫座不叫好,到后来获得了同行认可的大导演,你也一定会说是冯小刚:拿过众多有分量的
如果说找一个电影票房狂挣银子的大导演,你一定会说是冯小刚:《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大腕》、《老炮儿》、《芳华》等,经常拿下年度票房冠军;如果说一个一开始拍电影还只是叫座不叫好,到后来获得了同行认可的大导演,你也一定会说是冯小刚:拿过众多有分量的奖项(金马奖、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等)。
在那个二十一世纪初期,电影市场低迷、很多导演一筹莫展时,冯小刚像是杀出了一匹矫健而亮眼的黑马,给当时的电影圈一种横空出世的惊艳,成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然而,你回答这一切时有一个时间限定:那时、以前。因为今天的冯导,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而沦为了被热搜、豆瓣、专业学院派导演以及广大观众冷落甚至唾弃的失败者,起落浮沉的人生,不知一向因口无遮拦直言直语而被称为怼人“小钢炮”的冯小刚,如何唏嘘感慨?
为什么一个曾经站在金字塔顶端傲视群雄的大导演今天默默无闻不再有热度?曾因擅长拍喜剧片逗乐全国观众而成为“贺岁片之父”的冯小刚,开创了春节贺岁喜剧的一个时代,一个说独属于冯小刚的电影时代也不为过。
而今,却连拍摄主流导演看不上的网剧都遭惨淡恶评?一个人的整体发展与其原生成长、性格特质、机遇运气都有关系,想弄清冯导落寞的原因,还要从头说起。
冯小刚生在一个北京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幼父母离异,其跟随母亲和姐姐一起生活,全家靠着母亲微薄的收入度日,营养不良的冯小刚长得瘦小,因此常遭到同伴欺负。
稚嫩的冯小刚除了拥有原生家庭的自卑感,一颗不甘命运定格、希望出人头地的种子埋在了心里。
正是这样的心路 ,塑造了冯小刚必须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圆滑逢迎、讨好别人为自己所利用的功利心态。
然而冯小刚是有才华的,家庭的贫穷让他无法接受科班的良好教育,他靠着自己摸索和天生的艺术灵性,成为了一个颇有功底的绘画和舞美设计人才,这一点在他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当兵的生涯中,体现得很充分。
彼时冯小刚在军营中担任文艺美工,但凡兵营有演出,台上台下都少不了冯小刚的身影:精美的舞台设计、演员的风格选择、道具的布置与甄选,那些美轮美奂的演出背景都出自冯小刚之手。
他的才华赢得了战友的肯定,冯小刚在部队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同伴的关怀和温暖,离开军营前,冯小刚迟迟不肯脱下兵衣,可以看出他对军队那段美好时光的留恋,这些情愫 ,都被导进了他后来的情怀电影《芳华》。
冯小刚的创作才华渐入佳境,就想着一步步结交人脉,混进北京主流艺术圈。当时作家王朔已经有了好几部知名著作,是京圈里的大佬。
冯小刚崇拜王朔的才华,加上自己攀附权贵、想搭建平步青云的梯子,就多次参加王朔的饭局,席间,更是对王朔赞美有加,有求必应。
王朔自带一股江湖气,本不欣赏冯的刻意逢迎,但架不住冯形影不离的尾随、热情周到的攻势,还是决定帮助这个初露才华的穷小子成为人上人。
在王朔的帮助下,冯小刚结交了更多的人脉,也形成了与王朔如出一辙的电影叙事风格,加上冯小刚的勤奋与努力,那时,冯小刚导演的《北京人在纽约》一炮而红。
后来,又认识了同为作家的刘震云,拍出了《一地鸡毛》这样的好作品。
如果说冯小刚精致利己主义的性格,在那时已经初见端倪。
当时王朔因为被指责作品“充满了灰色主义”而被封杀,王朔怕连累冯小刚,让他的创作不要跟自己扯上瓜葛。
而冯小刚很知道趋利避害,果然在联合创作署名上只写了自己的名字,曾经事业上的恩人,就这样干干净净、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冯小刚的主创人员字幕间。
后来冯小刚的辉煌有目共睹:《天下无贼》因票房过热而捧红了农民工王宝强;《1942》把那个特定年代生存的挣扎和命运的流转无常描绘的淋漓尽致;《唐山大地震》告诉人们冯导不只是会幽默,还可以把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就连后来毁誉参半的《我不是潘金莲》也因为开创了边框式的圆幅画面模式而给影坛注入了一种全新独特的舞台画面尝试;更不用说他的一系列招牌式贺岁档电影……
人在辉煌之极时难免飘飘然,冯小刚就没有过这一关,在他事业顶峰时,他曾经口出狂言:“我拍的电影,就是挣钱,没办法,谁能比我更挣钱,谁能跟我比票房?”东方人向来喜欢内敛谦逊的人设,这样自吹自擂的雷言雷语,为他换来了来自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厌恶。
“没有人比我更挣钱,我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这强势的话语掷地有声,像是一颗颗结实顽固、野蛮混不吝的小钢炮,就这样硬生生、冷冰冰地滚进了观众的胸膛,引得人不舒服。
除了狂妄,冯小刚在人设上的双标也广为人所诟病:,在47届金马奖上,冯导的妻子徐帆因出演《唐山大地震》而成为金马奖大热门,没想败给了吕丽萍,没能摘得影后的桂冠。冯小刚一怒之下炮轰金马;“料定他们会有这手,《唐山大地震》大卖就已铸成今天的结果,卖了6.6亿还把奖给你?恨你还来不及呢,这是生态平衡。”
作为尴尬的对比,同是金马奖评选,后来冯小刚凭借《我不是潘金莲》一举摘得最佳导演奖,他一改几年前口风,转而大赞金马评选公正公平。前后反转的评价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获奖,这无疑令讨厌他的观众又加深了对他人品的质疑。
大导演也有七情六欲,而冯小刚在个人情感的人设更是崩塌得一塌糊涂,如果说冯小刚抛弃糟糠之妻娶了徐帆一事,已经因岁月太过久远而被人们所模糊,那冯小刚在功成名就与徐帆结婚多年后,又被爆出和凤凰卫视美貌主持人沈星“夜宿8小时”,这次,观众无论如何也要给他盖棺定论:一个典型喜新厌旧、用情不专的渣男。
一个性格油滑、善于拍马钻营、自高自大爱吹嘘、因利益对人对己双标、炮轰起来口不择言且私人情感混乱的冯小刚形象,就这样独立于那个才华横溢的大导演形象之外,成为了冯导身上黑色的暗影、众嘲和谴责的负面新闻层出不断,甚至渐渐淹没了曾经的光华。
人设的坍圮只是内因,还有外因:那个属于冯小刚的电影时代,过去了。
进入新时代,影坛涌现了一大批新生代导演,他们没有包袱、没有框框,有的第一次执导筒,甚至都没有什么舆论和面子上的压力。
很多新人由于年龄离现代主流观影年轻人更近,身处当下的职场和情感生态,更容易对当下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喜剧演员贾玲导演处女作《你好,李焕英》一举拿下五十多亿票房,恐怕是冯导几部影片票房之和。在一次影片见面会上,有网友挖苦贾玲“你虽然电影卖了54亿,可是你有孩子嘛?我有俩孩子。”
内涵贾玲没结婚没生子,不算人生赢家。
如果换了冯小刚,一定又是一贯的怒不可遏,破口大怼。但是情商高的贾玲却乐呵呵地说“行啊,那你送给我一个养呗。”
一场剑拔弩张的危机就这样轻松被化解。
对比中才看出高下。今天新生代电影人的高情商和说话技巧,早已不是那个时代的冯小刚所能比拼。
冯导可能自知大荧幕的事业难再辉煌,竟然屈尊拍起了不上档次的网剧。
而这部叫做《北辙南辕》的网剧,本来是想讲述当下女性职场人的焦虑和逆袭,初衷是解读当下、演绎出鲜活的土地气息和逼真的现实困境,展现女性职场人独立、拼搏的奋斗精神。
然而,剧中五个女性本来就是中上阶层的背景,似乎不必为了生存和发展筚路蓝缕地辛苦创业开饭店,再加上过于华丽精致的布景、简单生硬的剧情和太过香艳的脂粉与腔调,活生生地把一部接地气的职场剧变成了情节异想天开的冯版《小时代》,在豆瓣上收获了低于5的评分。
没有看到逆袭的曲折,却看到了高高在上的优越、灯红酒绿霓虹艳影般的奢侈,就像一个家境不错的人一边品尝着红酒牛肝,一边对啃着干馍馍的屌丝哭诉: “我理解你。”
剧中人物的原生情况与所要经历的生活有着明显的违和和剥离感。可能冯导过惯了豪宅贵车大餐美酒的生活,由他来聚焦当下尚未成功职场人的挫折,已经难以“源于生活”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关键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困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精神上的蜗居。
今天的贺岁电影不再只是冯氏冷幽默,还有小人物辗转的情感回归;今天的热门话题不再是北京人到纽约的出国梦,而是普通人如何在朝九晚五中内卷;今天的年轻人觉得《夜宴》太过宏大,他们更希望从《甄嬛转》的宫斗细节中学到点江湖人不挨刀的能耐。
也许,对于曾经那个或描述一本正经的战争与人性,或表达亦庄亦谐的反讽和调侃的电影时代已经结束,属于冯小刚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天的人们,需要的可能是远离非黑即白的潇洒、对当下各种焦虑的解答和走流量之余轻松的温情。
冯小刚在事业惨淡的同时,还经受着爱国情操的落水。
曾经导演出《集结号》的冯小刚,用浓重而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在汶河岸舍己为人、掩护大部队撤退,激烈战争中死伤惨重战士失踪,谷子地寻找遗人,可谓一笔一墨字里行间歌颂着人民子弟兵回归之旅,爱国的热忱满溢荧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惜冒着票房风险也要承担爱国责任的冯导,如今却被爆出携妻子女儿定居美国洛杉矶,曝光视频中,冯小刚和徐帆一身居家便装,冯小刚还穿着拖鞋,在家门口送别宴请的友人。
背后是时价近亿的豪宅,门前一旁停着豪华的路虎,俨然是过起了国外豪门定居生活。尽管冯小刚矢口否认定居美国,却无法遮掩住国内社交账号清空的不屑。网友纷纷感叹:“又一个有钱人移民美国了,在国内圈足了钱,跑到国外去消费了,这如意算盘的晚年,是妥妥的荣华富贵呀。”
在对冯小刚豪宅豪车物质财富的慨叹外,坊间网友更是讽刺:相比于拍出《集结号》时的冯小刚,此时的他在爱国的节操上真是啪啪打脸:一边在荧幕上讴歌烈士、怒斥美帝,一边却亲自跑到当年的敌国享起了富足,呼吸着美利坚的空气并且甘愿为其缴纳商品税。
究竟是冯小刚在国内江郎才尽逃到美国,还是早有其意,本就是个崇洋媚外的伪红色导演?网友似乎不太愿意再听他辩解或者炮轰。冯导票房不好时早已骂过观众不懂电影,“垃圾电影的产生是因为垃圾观众”,广大吃瓜群众再也不愿意被骂“垃圾”之后再被骂“偏激的爱国愤青“了。
这次,冯小刚似乎也一反常态地沉默了,然而,他的沉默,却难挽已经毁灭的人设,更难挽失望了的观众的心。
曾经万众瞩目的红导演冯小刚,你的心机、你的钻营,你的奋斗、连同你的才情,都像随水流转的浮萍,又像异乡漂泊的风中转蓬,一去不见了踪影。
你的事业、你的口碑、你的爱国情怀,你的一切,似乎都回不去了。
喜欢你的人也许还喜欢着你,讨厌你的人仍然继续讨厌你,但他们都失去了关注你、谈论你的兴趣。
你,将慢慢地被人遗忘,冯导,也许,你累了,你该休息了,我们也许在某个街头的转角或风吹起的时候,还会怀念你——那个狂妄的,经历了高低沉浮的冯小刚。
来源:新咖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