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省人社厅召开就业政策新闻发布会,围绕失业保险功能拓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及岗位供需情况等社会关切问题,详细介绍了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就业、促民生政策举措。
我省今年打出“组合拳”稳就业惠民生
开展招聘9060场 发布岗位365.7万个
南报网讯(记者 余梦娇)9月25日,省人社厅召开就业政策新闻发布会,围绕失业保险功能拓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及岗位供需情况等社会关切问题,详细介绍了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就业、促民生政策举措。
今年,我省延续实施稳岗惠民政策,功能进一步拓展。保生活方面,将失业保险金上限统一提高到不超过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2490元,惠及全省39个地区,并为大龄领金人员代缴基本养老保险,对生育的女性失业人员加发一次性失业保险金。防失业方面,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今年1—8月为企业减负114.5亿元;继续实施稳岗返还政策,已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9.1亿元,惠及42.6万家企业。促就业方面,扩大一次性扩岗补助范围,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足额缴纳3个月以上的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的企业,按每招用1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8月全省共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6亿元,惠及4.5万家企业;扩大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创业主体范围,将原来“从事个体经营的”扩大到“开办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的失业人员;扩大技能提升补贴范围,对参加失业保险12个月以上的企业在职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每年可按规定享受1次技能提升补贴。
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近期出台的《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该方案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6大重点领域,以及受外部冲击明显的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9类重点群体,部署15个专项培训行动,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全面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打造技能生态链,并建立以培训合格、技能提升、实现就业等因素为重要参考的培训质效评估体系。此外,通过动态发布培训和就业信息目录、推广“江苏工匠课堂”“就在江苏”等平台,开展“送技下乡”“技能夜校”等服务,实现培训与就业一体化贯通。
为促进2026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抢抓秋季求职黄金期,前置服务入校园,挖潜开拓优质岗位资源,开展超2000场专场招聘、全国城市联合招聘、省内巡回招聘,以及300场“人才夜市”等特色活动,超200场就业指导专家进校园指导活动,全年募集不少于10万个青年见习岗位,组织5万名青年上岗见习。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全省将高位规划、高标建设、高效运转1000个以上“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构建便捷化就业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机制,对登记失业人员已建立“3日内办结登记、7日内主动联系、按月动态跟踪服务”的工作机制,面向就业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并将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临时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品牌上打造“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推广“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上线个人创业、员工录用等“一件事”集成服务,实现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
今年1—8月,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开展招聘活动9060场,发布岗位365.7万个,服务求职者432.9万人次。其中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178.5万个,零工岗位91.5万个。为提升服务效能,江苏将持续优化“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及“苏心聘”小程序,设立长三角招聘专区,推动跨区域求职;大力发展直播带岗,建成95个直播基地;强化岗位信息审核与跟踪服务,面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一对一”岗位推荐。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为主线,聚焦重点群体和经营主体需求,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和服务模式,努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