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汝昌强调,汉字书写是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创造,其艺术性源于对“精、气、神”的表达。他在《永字八法》中以“锥画沙”“屋漏痕”等意象,将抽象的笔法转化为自然生命的律动,指出书法不仅是技巧,更是“持笔者与天地对话的实践”。这种观点在近年的教育政策中得到呼应:教育部2
田蕴章问周汝昌,现在书法没有实用性了,书法该何去何从呢?
周汝昌强调,汉字书写是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创造,其艺术性源于对“精、气、神”的表达。他在《永字八法》中以“锥画沙”“屋漏痕”等意象,将抽象的笔法转化为自然生命的律动,指出书法不仅是技巧,更是“持笔者与天地对话的实践”。这种观点在近年的教育政策中得到呼应:教育部2025年明确将书法纳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书写教育与审美、德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其核心正是通过汉字书写传递文化基因。
在实践层面,田蕴章与周汝昌合作的《千古奇文千字文》将智永楷书与文化考据结合,使书法成为解读经典的载体。这种“以书载道”的传统,在陈振濂的“古学新知”展览中进一步创新——通过“抒情”“记事”“赏美”“文学”四大功能分类,将书法从单一的艺术展示转向文化叙事,如用榜书巨制表现历史事件,以手札小品记录日常感悟,使书法回归“载道”的本质。
周汝昌生前呼吁“普通国民应有的基本训练”,如今已逐步落地。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6000多所中小学配备了数字书法教室,通过智能临摹台、高清碑帖库等技术,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师资不足、资源不均的问题。湖南、河南等地的“国培计划”累计培训书法教师超3000人,形成“专业引领+校本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革新不仅提升书写技能,更注重文化浸润:如湘潭理工学院学生王侣通过“书法书桌”短视频,将文房四宝融入宿舍生活,单条视频播放量破千万,让书法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新方式。
日本的经验提供了参照:其中小学书法必修课从三年级持续至高中,课程涵盖楷书、行书、篆刻,注重培养“书写即修行”的态度。这种“童子功”式的训练,使书法成为国民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中国近年推动的“书法进校园”,正借鉴这种系统化培养模式,如北京部分学校将书法与古诗文吟诵结合,通过“书写-解读-创作”的闭环,强化文化认知。
在艺术创作领域,传统与当代的碰撞催生新形态。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中,年轻创作者将水墨与装置艺术结合,如在扇面上嵌入电子水墨屏,实现“静态书法动态呈现”;陈振濂的“分类创新展”则通过视觉设计重构书法空间,如用五联屏表现《赤壁赋》的叙事节奏,使书法从二维平面转向多维体验。这种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周汝昌所说的“在继承中寻找新的表现可能”。
科技正重塑书法的创作与传播生态。智慧书法系统通过AI分析笔画轨迹,为学习者提供实时反馈;数字碑帖库将《兰亭序》等经典转化为可交互的3D模型,用户可“走进”字里行间观察笔锋变化。这些技术手段不仅降低学习门槛,更拓展了书法的教育功能,北师大研究显示,每日15分钟书法练习可使青少年专注力提升23%,对多动症改善效果显著。
周汝昌作为国学大师,他的回答为书法指明了方向,书法不是实用工具的替代品,而是文化精神的活体传承。当教育部将书法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当年轻人在抖音上用书法记录生活,当数字技术让《兰亭序》走进千家万户,书法正以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