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河璀璨,探索无垠。在南邮这片创新沃土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寰宇,以青春之笔,奋力书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他们,就是南京邮电大学的青年科学家们。官微特别开辟“青年科学家”专栏,聚焦南邮在信息科技前沿、交叉学科等领域孜孜探索、勇攀高峰的年轻面孔。让我们共同期待
星河璀璨,探索无垠。在南邮这片创新沃土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寰宇,以青春之笔,奋力书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他们,就是南京邮电大学的青年科学家们。官微特别开辟“青年科学家”专栏,聚焦南邮在信息科技前沿、交叉学科等领域孜孜探索、勇攀高峰的年轻面孔。让我们共同期待,聆听智慧之声,见证创新之力!
王文姬,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消费经济、文化产业。
地理坐标曾是日常刻度
经济方程成为新的探索
她在年近不惑之际
以跨界步履 丈量数字消费路径
用多元视角 解析时代消费逻辑
跳出舒适圈,37岁跨界读博
人生的选择从无定式,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总能发掘新的可能。读研时,王文姬的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毕业后她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给学生上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课程。然而,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让她逐渐感到“麻木”:“每天过着相似的生活,仿佛能一眼望到退休,这样的人生缺少厚度。”
一次学术会议上,她与后来的博士生导师相遇,交流过程中,导师建议王文姬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明明自己做的就是文化产业方向的内容,为什么还要去学习?这让她很不解。
“做文化产业研究,不学经济学,如何理解产业的理论和规律?”导师的这番话点醒了王文姬,也是在这一刻,她下定决心跨专业读博。
王文姬博士毕业
这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挑战。理科出身的她从未学习过经济学课程,博士备考期间,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啃完备考的专业书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她每一个挑灯夜战的深夜。考取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后,她不仅要补习硕士课程,还要学习博士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大量“硬核”专业课程亟待她去攻克。身边的同学大多是科班出身,已系统学习七年专业知识,这让她感到很大压力。“上课像听天书,只能录下音频回家反复听。”
然而更难的是平衡家庭与学业。作为在职脱产博士生,她停掉收入、保留职位,白天泡在图书馆,晚上回家照顾孩子,凌晨再爬起来写论文。“丈夫说我‘疯魔’,梦里都在跟人讨论课题,但我知道,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能走多远。”
三年后,王文姬博士顺利毕业。毕业后,她加入了南京邮电大学,成为管理学院的一名老师,从此开启了人生全新的征程。
扎根南邮,在交叉领域寻找新坐标
选择南邮,对王文姬而言是“双向契合”的必然。“南邮‘厚德、弘毅、求是、笃行’的校训,与我追求踏实科研的理念不谋而合。”她看重学校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与她的研究高度契合,而理工科优势恰好能弥补社科研究的技术短板。“在这里,我能从更立体的视角看消费变革,比如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经济下的消费行为,这在传统院校很难实现。”
入职后,她迅速聚焦“数字经济与消费”这一交叉领域。她的研究常从社会现象切入,深挖数字时代消费的底层逻辑。例如,针对数字经济下消费分层、分化的现象,她不局限于传统研究视角,而是结合数字技术发展的大背景,探究其背后逻辑的转变、影响因素的迭代,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
参加学术会议
当多数研究从收入、职业等角度分析消费分层时,她敏锐地捕捉到新变量:“数字经济可能重构了消费分化的逻辑。算法推荐、平台规则等互联网因素是如何影响不同群体的消费选择?这是我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和团队走访、调研支付宝等企业的过程中,她发现:预付式消费爆雷、平台信任危机等现象,背后是数字时代消费关系的重构。“支付宝推出‘先享后付’模式时,我们跟踪研究其试点效果,发现技术创新能缓解信任矛盾,但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发力。”王文姬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如今,她的研究已延伸至智能消费、平台经济韧性等方向。
入职以来,王文姬在科研方面不断发力。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专项重点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主持企业委托课题1项,参与阿里巴巴、美团、支付宝等平台企业委托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要参》等,以一作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十篇。
“南邮给了我最好的科研环境,让我能心无旁骛做研究。”王文姬坦言,正是这份支持让她在两年内接连拿下国家级、省级课题。
做有温度的研究者
“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要让成果扎根大地;教育不止传授知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王文姬的治学与育人之道。
为学生授课
在指导2024级硕士研究生时,她没有直接替学生做选择,而是让他们从兴趣出发,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有学生想做‘智能穿戴设备消费’,我就让她先去访谈不同年龄段的用户,从他们的使用痛点中找研究切口。”这种“放手式”培养,既呵护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学术上快速成长。
她带学生还有个“特别规定”:每周必须抽时间“观察生活”。“刷短视频、逛菜市场、看直播带货,都是研究消费行为的好素材。”她常给学生举例子:“老年人为什么抗拒线上支付?年轻人为何沉迷‘盲盒’?这些现象背后都是值得深挖的课题。”
除了科研与教学,王文姬还承担了“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赛道的指导工作。“学生有需求,我就想试试,哪怕没有考核、没有奖励。”她将自己在文化产业管理领域的经验融入指导,带学生走访景区、策划方案,“希望他们既能做严谨的学术,也能懂真实的社会”。
和班级学生合影
“保持好奇心,才能不被时代落下;拥抱不确定性,才能在变化里找到支点。”这是她常跟学生说的话,也是对自己的要求。王文姬不想做“完美的学者”,只愿做“成长的学者”:接受自己跨专业时的笨拙,也享受如今在交叉领域的自如;理解科研路上的焦虑,更懂得把焦虑变成深耕的动力。
谈及未来,王文姬的规划清晰而坚定:继续深耕数字经济与消费的交叉研究,扩大团队规模,培养更多“懂技术、通社科”的复合型人才。“数字时代的消费变革日新月异,我想做那个‘解码者’,用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企业创新提供参考,这才是社科研究者的价值所在。”
从37岁那年读博的决定,到如今在南邮扎根坚守,王文姬用行动证明:科研路上,年龄不是障碍,跨界不是难题——承认局限,却不困于局限;接受束缚,却能在束缚中跳出自己的舞步。正如她所说:“所谓自由,就是在局限中也能走出自己的节奏。”在这份节奏里,藏着一个学者对时代最朴素的回应:不辜负每一次跨界的勇气,不浪费每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生长,便是最好的人生。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