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说“优秀”,农大当反面教材,这篇论文到底谁在睁眼说瞎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0:19 1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篇硕士论文,硬是被炒成了“年度爆款”。不是因为它多优秀,而是因为它——错得太过“经典”。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篇硕士论文,硬是被炒成了“年度爆款”。不是因为它多优秀,而是因为它——错得太过“经典”

主角是武汉大学的杨景媛同学。她的硕士论文,被扒出一百多处错误

数据算错、图表混乱、文献写成“Nuture”、同一张图三年数据对不上,甚至把“5230+5287”算成了“10519”——这已经不是学术问题了,这是小学数学重修警告。

更魔幻的是,武大组织了几十位校内外专家复核,结论居然是:问题虽多,但都是“小问题”,论文选题新颖、方法合理,学位照发不误。

好家伙,这“小问题”一箩筐,堆起来比论文还厚,结果愣是被定性为“皮外伤”。那什么样的论文才算“大问题”?难道得把《资本论》抄一遍才算合格?

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结果中国农业大学悄悄“补了一刀”。

在一门叫《学术写作》的课上,老师直接把这篇论文搬上PPT,当成反面教材现场“鞭尸”:数据错、逻辑乱、格式崩,台下学生笑出声,视频三天冲上200万播放。

网友调侃:武大当宝贝,农大当毒瘤,同一篇论文,两种命运。

这下热闹了。武大说“符合要求”,农大说“全是硬伤”,到底谁在睁眼说瞎话?

别忘了,武大专家组特别强调“组长是校外专家”,意思是我没护短,是权威认定的。可问题是,连普通本科生都能看出的错误,专家们是怎么看出“选题新颖”的?

更离谱的是,有媒体测试,让研究生回答两个基础问题:新中国成立时间、我国婚姻法颁布时间——结果全答错了。这样的学术素养,论文还能过?那“学术底线”,是不是该改名叫“学术地板”?

武大的通报,像极了那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标准操作:

论文有问题?承认。但都是小问题!导师有责任?停招两年。学生本人?全身而退。

好一个“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导师罚了,学校表态了,学生保住了,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把学术严肃性,变成了内部消化的“公关危机”

而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反倒显得“不合时宜”地耿直。你不让我公开批评?那我就当教学案例讲。你不认错?那我就让学生看看,什么叫“论文灾难现场”

有人说,农大是在“打脸武大”,可问题是——如果事实本身就在打脸,别人何必再补一巴掌?

最讽刺的是,这篇漏洞百出的论文,居然还被知网收录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十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会引用它、研究它、甚至把它当参考文献。

这不是学术,这是在知识体系里埋雷

网友们说得扎心:“杨景媛一个人的论文,掀开了高等教育的遮羞布。”可怕的不是她写了错论文,而是有人觉得这论文“没问题”

更可怕的是,这种“没问题”的标准,正在成为某些高校的“潜规则”——只要关系到位,格式可以改,数据可以调,逻辑可以“生拼硬凑”。

久而久之,学术就成了“圈子游戏”,学位成了“人情买卖”,而真正认真写论文的学生,反而觉得自己“太较真”。

中国农业大学这一课,上得及时。它提醒所有人:学术可以有容错,但不能无底线;教育可以有宽容,但不能没标准。

如果连“5230+5287=10519”这种错误都能被忽略,那我们还要数学干嘛?
如果连基本事实都能记错,那还要历史和法律干嘛?

武大和农大的“神同步”操作,像一场荒诞剧:一个在台上说“这是优秀论文”,一个在教室说“这是错误大全”。

观众只想问一句:你们,到底谁在装睡?

别忘了,学位证书上盖的不是某个人的名字,而是整个学校的信誉。今天你保下一个“问题论文”,明天就可能失去一代人对学术的信任。

到那时,别说“优秀论文”了,怕是连“及格”都成了一种奢望。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