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37岁的周斌,是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性格外向、事业心强的他,常年负责大型项目的策划与执行。广告行业节奏极快,熬夜加班几乎是常态。为了赶方案,周斌常常通宵修改文案,第二天一早又要带团队开会。早餐经常被他忽略,偶尔只是匆匆喝一罐功能饮料,中午随
2023年,37岁的周斌,是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性格外向、事业心强的他,常年负责大型项目的策划与执行。广告行业节奏极快,熬夜加班几乎是常态。为了赶方案,周斌常常通宵修改文案,第二天一早又要带团队开会。早餐经常被他忽略,偶尔只是匆匆喝一罐功能饮料,中午随便点个外卖,晚上则常以烧烤或啤酒充饥。长此以往,透支的精力和不规律的饮食,早已在他的胃部埋下隐患。
7月3日上午,周斌前一天忙到凌晨三点才睡,早上不到七点就匆忙赶到公司。为了提神,他拿起冰箱里的一罐冰镇能量饮料咕咚咕咚喝了下去。没多久,胸口和上腹便涌起一股隐隐的灼热感,像是胃壁上被撒了把辣椒粉,不仅胀满,还透着火辣。周斌皱了皱眉,下意识地揉着胃,只当是饿过头了,于是抓起桌上一袋薯片填了几口,就继续投入到电脑屏幕前。
真正让他警觉的是8月10日晚上。那天周斌和同事一起参加庆功宴,点了满满一桌川菜,又豪爽地喝下了几杯冰啤酒。刚吃到一半,他就感觉胃里像压了一块铅块般沉甸甸的,整个人都憋闷得透不过气。一开始周斌还以为是酒和辣椒的刺激,便赶紧灌了几口冰啤酒想缓解,可没想到胃部的不适越发明显,不断反酸、嗳气,就连喉咙里也涌起了酸辣混杂的苦水。他慌忙放下筷子,捂着胸口冲向洗手间,剧烈呕吐后才稍微轻松些。
然而当天晚上深夜两点左右,周斌却被一阵突如其来的上腹绞痛惊醒。那疼痛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胃里拧紧,伴随着阵阵痉挛感,很快让他大汗淋漓、脸色惨白。周斌跌跌撞撞地爬下床,想喝点温开水缓解,可水刚下肚,胃里立刻翻涌起来,恶心、干呕接连不断。他扶着洗手池,吐得昏天黑地,整个人虚脱无力,连视线都开始发黑,耳边嗡嗡作响。心口跳动剧烈,胸腔像要炸开一样。察觉到情况不妙,他赶紧强忍着剧痛,叫了辆网约车直奔医院。
在医院急诊室,医生立即为周斌做了系列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略高,为11.2×10⁹/L(正常范围4.0-10.0×10⁹/L),提示有炎症反应。接着进行的血清学检测中,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呈阳性。为了进一步确诊,医生安排了C13呼气试验,结果为115‰(正常值<4‰),明确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随后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可见散在糜烂,伴随少量黏液附着,胃液pH值偏低,仅为1.8。最终,医生诊断为:慢性胃炎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黏膜内长期生存的细菌,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强酸环境中定居的微生物。它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来中和胃酸,从而在胃里“安家”。感染后常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若长期未治疗,还可能增加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风险。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和“粪—口”,比如共用餐具、饮水不洁。确诊感染后,通常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抑酸药物根除。
医生仔细询问了周斌的生活习惯:长期熬夜、经常以咖啡、能量饮料代替早餐,中午外卖凑合,晚上又常常大鱼大肉加啤酒。他一边翻看检查报告,一边点了点头,语气郑重地说:“你的胃部问题,其实早就埋下隐患了。首先,长期熬夜会打乱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胃酸分泌紊乱,本就容易损伤胃黏膜。再加上你经常空腹喝功能饮料或咖啡,这些刺激性的饮品会进一步增加胃酸,对胃壁形成反复的侵蚀。”
医生停顿了一下,指着C13呼气试验的结果补充道:“另外,你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结果是115‰,远超正常值。这种细菌在胃里会分泌毒素,破坏黏膜屏障,使胃酸更容易伤害胃壁。正是熬夜、饮食不规律和细菌感染共同作用,才导致你频繁的反酸、灼热和这次急性发作。”
医生的语气逐渐严肃起来:“幽门螺旋杆菌并不是小问题。它和胃炎、胃溃疡密切相关,如果长期放任不管,还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现在你的胃镜已经提示黏膜充血、水肿和糜烂,这说明炎症已经比较明显了。如果继续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胃黏膜损伤会越来越重,随时可能出现溃疡,甚至出血。”
医生在确诊后,很快为周斌制定了完整的治疗方案。根据检查结果和病情特点,他开出了经典的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三联疗法”,其中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用于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再配合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除了根除治疗外,他还给予了胃黏膜保护剂,用以缓解炎症、促进胃黏膜修复。
在开药的同时,医生特别叮嘱了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他强调,药物只是第一步,若不改变日常习惯,病情极易复发。首先是饮食方面,要求三餐规律,避免空腹时间过长。早餐必须摄入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鸡蛋、软面条等,避免咖啡、浓茶以及功能饮料。午餐和晚餐应以清淡为主,少油少辣,杜绝暴饮暴食,更不能在深夜再吃烧烤或火锅。酒精和碳酸饮料更是禁忌,因为它们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
其次,作息调整同样关键。周斌需要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每晚在11点前上床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酸分泌更加失衡,从而使病情反复。医生提醒,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改善消化功能,但运动应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轻中度方式,不宜在餐后立即剧烈运动。
另外,医生还建议养成分餐或公筷的习惯。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途径传播,家庭成员之间容易交叉感染。因此,为了避免再感染或传染给家人,餐具最好分开使用,刷牙杯、毛巾等也要专人专用。
总的来说,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必须同时进行,才能有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修复受损的胃黏膜。医生提醒周斌,这不仅仅是治疗一场急性发作,而是要彻底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摆脱反复胃痛、反酸的困扰,避免将来发展为更严重的胃溃疡甚至胃癌。
出院后,周斌一直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完成了整个疗程的用药。即使在工作繁忙时,他也会设置提醒,确保药物按时到位。治疗的前几天,他偶尔会感到轻微的腹泻和口中有苦涩味,但想到医生强调过这是常见的副作用,他没有自行停药,而是坚持完成了整个14天的根除疗程。
药物治疗的同时,周斌也下定决心改变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首先是饮食调整——从前总是咖啡加薯片充当早餐的他,如今每天早晨都坚持煮一碗小米粥或燕麦粥,搭配鸡蛋和少量蔬菜,既温和又营养。午餐不再点油腻的外卖,而是提前在公司食堂选择清淡的蒸菜、炖汤;晚餐则尽量在七点前完成,避免宵夜,烧烤、火锅、啤酒一律戒掉。他还主动戒了咖啡和碳酸饮料,改为常温白开水或温热的花草茶。
作息方面,周斌强迫自己不再熬夜,每晚11点前关掉电脑和手机,确保有7小时以上的睡眠。起初,他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但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逐渐适应了规律的节奏。每天晚上饭后,他会绕着小区散步三十分钟,不仅帮助消化,还让精神逐渐放松。规律的生活让他慢慢感受到身体的变化:胃里的烧灼感不再频繁出现,反酸次数明显减少,整个人的精力也比以前更充沛。
除了自身调整,周斌也注意避免家庭成员交叉感染。家里用餐开始实行分餐制,餐具和牙刷杯单独使用,还特意买了消毒柜定期高温消毒。妻子起初觉得麻烦,但看到周斌的坚持,也慢慢配合起来。
三个月后,周斌再次回到医院复查。医生安排了C13呼气试验,结果为2.3‰(正常值<4‰),提示幽门螺旋杆菌已转阴。胃镜复查显示:胃窦部黏膜颜色较之前明显好转,仅有轻微充血,无明显糜烂灶。血常规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为6.8×10⁹/L。看到这些结果,医生确认治疗有效,胃部炎症已大大缓解。
拿到复查报告时,周斌心里松了一口气。三个月前让他夜不能寐、痛不欲生的胃痛,此刻已成过往。医生再次提醒他,虽然感染已根除,但仍需长期保持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否则胃黏膜仍有复发风险。周斌点头答应,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这次,他一定要把胃照顾好,不再回到从前那种透支身体的生活方式。而谁也没想到,一场巨大的灾祸正在悄悄酝酿着...
时间很快过去了一年。2024年3月,周斌最近发现身体有些不对劲。以往他食量极好,常常能在加班后大口吃下两碗米饭,如今却是吃半碗就觉得撑,甚至还隐隐伴随上腹的闷胀感。更让周斌不解的是,最近明明饮食已经很清淡,偶尔只吃些清蒸鱼或米汤,却依旧在清晨起床后或饭后不久,感到胃口位置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钝痛,不强烈,却像一根细针反复戳在同一处,让人心神不宁。他以为只是老毛病——胃炎又犯了,于是干脆开始天天煮小米粥,想着养一养。
可坚持了整整两个星期,粥几乎喝到想吐,但那股隐隐的胀痛却丝毫没有缓解。周斌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过于焦虑导致的“心理性胃痛”。正当他这样安慰自己时,意外却骤然降临。4月28日晚上,周斌下班后在家吃了几口白米饭和清炒蔬菜,不到半小时,胃里就像塞进了一块冰冷的石头,沉甸甸地压迫着心口。他试着缓慢走动,想让食物快点下咽,却越走越觉得胃部绞紧,甚至开始出现反酸,喉咙不断涌起酸水,口中弥漫着铁锈般的味道。
当天夜里凌晨两点,一阵剧痛毫无预兆地袭来。周斌疼得蜷缩在床上,被一股撕裂般的上腹部痛感生生惊醒。疼痛从心窝处骤然扩散,仿佛有一只钳子死死掐住了胃,将灼烧与刺痛一并压向胸口。呼吸顿时变得短促而急促,冷汗顺着额头不断淌下,整个人几乎被掏空了力气。
他强忍着起身,踉踉跄跄走到厨房翻找胃药,可刚迈出几步,恶心与反胃的感觉便扑面而来。周斌连忙捂着嘴冲进卫生间,对着马桶狂吐不止。酸水、未消化的食物混杂着刺鼻的气味,不断涌出,呕吐持续了足足十多分钟,他才稍稍缓过气来。正当他疲惫地低头冲水时,却赫然发现呕吐物中混杂着几块黑红色的血凝块,颜色暗沉,带着腥臭。
那一刻,周斌的心猛地一沉,手脚冰凉,整个人如坠冰窟。恐惧和慌乱席卷而来,他不敢再耽搁,赶紧打车直奔最近的医院。在医院急诊室,医生立即为周斌安排了相关检查。首先抽血的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仅为86g/L(正常范围120–160g/L),提示有明显贫血。血清铁蛋白水平也明显下降,仅为12μg/L(正常男性应大于30μg/L),符合长期慢性失血的表现。
随后进行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更为直观:胃窦部与小弯侧可见一个约4.5×3.8cm的溃疡型占位性病变,表面呈灰白色并伴有不规则坏死,周边黏膜隆起,触之易出血。胃腔内可见暗红色凝血块残留。医生立即在病灶处取活检标本送病理。病理报告显示:腺癌细胞呈不规则腺管样排列,部分已浸润至浆膜层,细胞核大而深染,核分裂像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提示CK20、CEA阳性,符合胃腺癌特征。
为了明确病程分期,医生又安排了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胃窦部壁明显增厚,局部强化不均匀,并可见数个直径1.5–2.0cm的淋巴结肿大,且肝脏左叶发现两枚约1.2cm的低密度结节,考虑转移可能。结合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结果,最终确诊为“胃腺癌(晚期,伴淋巴结及肝转移)”。
当报告摆在桌上时,病情已无可置疑。医生神情凝重地告知:这是胃癌的晚期阶段,病灶范围广泛,并已有转移,手术切除的意义有限,需要综合治疗,包括化疗、靶向及姑息治疗。
报告拿到手的那一刻,周斌只觉得脚底一空,仿佛整个人都悬在半空中。他的呼吸瞬间乱了节奏,胸口像被什么东西死死压住,脑海中一片嗡鸣。周斌双手紧紧攥着那份病理报告,纸张被捏得发皱,指尖冰凉而僵硬,嘴唇颤抖了好几下,才终于吐出一句近乎哽咽的话:
“不可能……这不可能……我不是已经改了吗?这一年来,我都听了医生的嘱咐啊!早睡早起,每天三餐自己做饭,不碰咖啡,不碰酒,连外卖都彻底戒了,辛辣食物更是一口没动。药也按时吃,从不漏一粒。就连散步,我每天晚上都绕着小区跑道走三圈,从没间断过。我从来不抽烟,也不再熬夜加班了……为什么还是这样?为什么还是得了癌症?!”
周斌的声音里充满了绝望与不解,仿佛在对命运抗议。他看着那一行行冰冷的医学用词——“胃腺癌”“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胸口像被生生撕裂。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再也忍不住,用力将报告摊在病床上,低声嘶吼着:“我明明改了啊!为什么还是没逃过?”
面对周斌的质问,主治医生沉默了很久,眉头紧锁,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无奈。他深知患者的心情,这一年里,周斌确实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了努力,按照大部分的健康指南,他已经算是一个“好病人”。可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胃癌并非只与大而明显的坏习惯相关,许多细节被忽略,仍足以积累成致命的隐患。
为了搞清楚真正的病因,医生决定重新梳理周斌近一年来的生活。于是,他坐下来,耐心而细致地追问:每天的饮食究竟是怎么安排的?吃药的方式是否规范?睡眠习惯是否真正改善?有没有漏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半个小时的问诊像一场“回溯调查”,随着周斌的逐步回忆,一个个细节渐渐拼凑起来,答案也浮出了水面。
医生摇了摇头,愤怒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惋惜:“简直是飞来横祸啊!你怎么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居然还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你明明一直在做损害胃部的事情,却还在沾沾自喜,简直是愚昧!临床上许多像你这样查出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也都是在生活中犯了这3个错误,最终导致胃部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啊!甚至一查就是晚期啊!”
第一个常见错误是对饮食的误解。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辣、不喝酒,就算是清淡饮食了。但清淡并不代表安全。如果每天的饭桌上,长期出现腌制、咸菜、榨菜、泡菜这些食物,就会无形中增加胃癌的风险。腌制类食物中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它在胃酸环境中容易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早已被证实是一类强致癌物。周斌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以为咸菜小碟是最清淡的搭配,却没意识到自己在一年之中几乎每天都在增加致癌物的摄入。很多患者也会掉进这个误区,觉得“家常小菜”安全无害,但胃黏膜长期受到这种刺激,就可能从轻微炎症逐渐发展为癌变。
第二个错误是饮食温度的问题。很多人习惯趁热吃饭、趁热喝汤,甚至喜欢滚烫的食物下肚,觉得这样才够味。但过烫的饮食对胃黏膜是一种持续的伤害。研究表明,当食物温度超过65摄氏度,就可能灼伤食管和胃部黏膜。反复的热损伤,会让黏膜屏障变得越来越薄,修复能力下降,长期处于炎症环境中,自然容易发生细胞突变。周斌在吃药的时候,常常用滚烫的热汤送服,觉得这样能让药更快下去。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让胃壁在热和药物的双重刺激下损害加剧。
第三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精神压力和作息。胃部的功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紧密相关,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和睡眠不足的状态,会使胃酸分泌紊乱,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就不会有大问题,却忽视了心理压力同样可以成为慢性损伤的源头。周斌虽然戒掉了熬夜加班,但工作中的压力仍旧存在,他常常凌晨三点惊醒,满脑子都是工作进度。这种反复的睡眠中断,让胃部在夜间也得不到修复机会。长此以往,胃酸过多、胃黏膜屏障脆弱,炎症反复,癌变的风险自然增高。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错误,还有一些细节往往被轻视。比如很多人用剩菜剩饭当作第二天的早餐,觉得节省、方便,但剩饭剩菜存放过程中容易滋生细菌、产生亚硝酸盐。再比如,有人觉得经常反酸、烧心没什么大问题,只要随便吃点药就好,可这种反复的胃食管反流本身就是胃黏膜损伤的表现。如果这些细节被忽略,胃部就会在无声中逐渐恶化。
把这些因素放在周斌的身上,就能看出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他并没有抽烟喝酒这样的高危行为,也没有频繁吃火锅烧烤这种明显的饮食错误。他的问题正是出在那些自以为是“养生”的细节里。腌制小菜让他长期接触亚硝酸盐,烫食烫饮让胃黏膜反复受伤,压力和失眠让胃酸分泌失调,三者叠加,就像在一面逐渐开裂的墙壁上反复敲击,最终导致了不可逆转的崩塌。
在临床中,很多胃癌患者都有类似的经历:早期时或许只是觉得饭量变小、容易饱胀、偶尔反酸,却以为是普通胃炎,自己吃点粥、喝点药就能缓解。但胃癌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症状,当真正出现体重下降、食欲明显减退、黑便、呕血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这也是为什么胃癌常常被称为“隐匿的杀手”。
从医学角度看,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累积的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公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感染后没有彻底根除,会长期刺激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萎缩,最终可能癌变。而饮食中的亚硝胺、长期热损伤、不良作息和精神压力,都会成为加速器。周斌的经历再次提醒人们,单靠一个或几个改进的习惯并不足以完全规避风险,真正的健康管理需要全面、科学、长期的坚持。
资料来源:
1.王磊,李敏,周强,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8):127-131.
2.张华,刘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10):102-104.
3.陈伟,赵红.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及治疗方案优化进展[J].甘肃医药,2024,43(09):688-691.
(《37岁男子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年后晚期,医生:有2个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