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从这里出发】李占全: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7:58 1

摘要:为纪念建院75周年,辽宁省人民医院党委统筹策划了“省医人讲述历史”项目的同时推出“省医从这里出发”系列报道,全景展现辽宁省人民医院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脉络,一代代省医人的工作历程,学科建设关键节点的事件、成就以及阶段性成果。

开栏语:

2024年是辽宁省人民医院建院75周年。75年来,一代代省医人始终紧跟国家发展脉搏,聚焦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为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为纪念建院75周年,辽宁省人民医院党委统筹策划了“省医人讲述历史”项目的同时推出“省医从这里出发”系列报道,全景展现辽宁省人民医院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脉络,一代代省医人的工作历程,学科建设关键节点的事件、成就以及阶段性成果。

本期,我们介绍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东北地区零的突破——李占全

李占全(1952-2024),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中组部直管专家,辽宁省领军人才(辽宁省卫计委直属医院唯一),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

被授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辽宁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辽宁省领军人才等20余项荣誉称号。

1983年,他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他于锦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9—1992年,被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Geelong医院研修。

曾任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主任兼导师。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六、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副会长,辽宁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辽宁省心血管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讲述:李占全

采访:金瑷瑛

时间:2024年5月7日

地点:教授家中

整理:孙晶晶

感谢院领导的信任给我创造了开创事业辉煌的机会

金瑷瑛:您是院领导三顾茅庐请来的专家,您的到来开创了心血管专业的辉煌,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

李占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心血管内科技术——心脏导管介入术。随着技术的广泛引进和应用,使得中国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国内的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恰在这个时候,我从澳大利亚研修回来。

非常幸运的是,辽宁省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叶文丘教授非常具有前瞻性,早在1988年,在他的倡导下省医院购入了东北第一台血管数字减影机(DSA),并带领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技术。他的国际化视野为今后心血管内科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科学基础。

老院长王者生(右)是李占全教授的伯乐

李占全:感谢当时的院领导信任我,几次三番地邀请我,时任院长王者生“三顾茅庐”到锦州医学院邀请我加入辽宁省人民医院。于是,我在1992年3月来到辽宁省人民医院,因为当时医院还没有设立心脏介入学科,我成了介入放射科主任。到1997年,心血管内科成立后,我成为科主任。

我们心内科团队越做越强。1998年,成为辽宁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2002年,经辽宁省卫生厅批准在医院增挂辽宁省心血管病医院的牌匾;2005年,辽宁省卫生厅将辽宁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放在我们医院,由我们负责全省规范诊疗的质控工作,这也确立了我们在全省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领军地位。

省医院成功开展了PTCA(后排左四为李占全教授)

新技术迅速开展 我们团队填补多项学术空白

金瑷瑛:您当初带领团队完成了数不清的首例技术,我们都非常震撼。

李占全:我们当时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儿,也没多想,每天想的就是能多治疗一个患者是一个患者,能多培养一个学生就多培养一个学生,心血管病人太多了,光靠我一个人、一个团队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在1993年9月,就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1994年3月,又率先完成东北地区首例急性心梗急诊PTCA术(创立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使医院介入诊疗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医院;同年10月8日,又成功进行冠状动脉内血管支架植入术,开创东北地区先河,这一具有国际水准的介入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院介入诊疗技术已进入国内领先行列。1997年在亚太地区率先开展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介入治疗,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带膜支架置入术。

手术中的李占全教授(右一)

李占全:1997年,开展东北首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1998年,开展东北首例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同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1999年3月,东北首例切割球囊冠脉成形术成功;同年4月,开展国际首例带膜支架置入第一间隔支封闭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2000年6月,开展东北首例“桥”血管病变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200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005年,开展血管内超声检查术(IVUS)……

金瑷瑛:请您介绍一下记忆最深刻的病例?

李占全:我记得当时是2000年6月,被称为“导弹司令”的杨业功心脏不适,特意过来找我给他做手术。他当时是肥厚性梗阻型心脏病,我们给他做了心肌消融术,并放置心脏起搏器,手术非常成功。他出院前,送给我一幅珍贵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挂在我的办公室里。

“导弹司令”杨业功为李占全教授题匾“医海精英”

李占全:2002年开始,我们又率先在国内积极倡导并开展介入心脏病学研究工作,率先在国际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心肌病的探索性研究。我们的《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和《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东北地区心血管专业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空白,是零的突破。2003年,我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受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

李占全教授获得中国医师奖

想要推广技术必须广泛培养人才

金瑷瑛:您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当时不仅培养了院内的年轻医生,还培养了全国各地的医生,您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李占全:我当时是真着急啊,人家国外早就开展介入治疗了。以当时的发展形势,心内科医生如果不会介入治疗,是行不通的。可我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必须多培养人才,只有培养一大批医生,才能更广泛地推广这项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减少痛苦、恢复健康。

我首先把从澳大利亚学习期间带回的大量资料,进行翻译整理,之后又邀请40余名国内专家编著了《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一书,辽宁科技出版社于2001年首次发行。后来好多医生都说这本书当时是一书难求,后来经过三次再版印刷,成为了心血管介入治疗医生的入门书。我还主编了《循证心脏介入技术丛书》《共筑健康》系列丛书等5部(18册)专业书籍,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我又担任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顾问。我一直在不断的发表文章、引领交流,从多方面着手做工作。

李占全教授和国外专家一起研究病例

李占全教授(前排左一)和国外专家一起研究病例

李占全:我想把会英文的年轻医生都送到国外去学习,让他们把先进技术学到手,这种想法也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学成回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人才就都培养起来了。我感觉很欣慰,像今天我们一个心血管内科,现在叫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了,能够独立培养出八九名二级教授,这在全国的综合类医院中几乎是没有的,这是我们的骄傲,现在每一个人都成了专家,非常好。

院长臧培卓(左一)和老院长王者生(右一)为医院心内科的二级教授颁发“时代英才荣誉奖”(左二起:袁龙、赵颖军、李占全、侯爱洁、关汝明、苗志林)

李占全:那些年我们通过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介入心脏病学进展学习班”授课,至2009年,11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通过辽宁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心血管病治疗新进展讲座”学习班在辽宁省、吉林省的60多所医院进行巡回讲学,培训7000余人次医务人员,社会效果良好;1994年至2007年,连续11次举办北方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东北三省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李占全教授在全国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研讨会开幕式上讲话

手术中的李占全教授(左一)

来源:辽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