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议政!漳州如何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3:21 1

摘要:9月24日,市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积极搭建平台载体 加快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主题进行协商议政。市长魏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主席吴文团主持会议。

9月24日,市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积极搭建平台载体 加快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主题进行协商议政。市长魏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主席吴文团主持会议。

漳州市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性协商会议现场

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曹阳代表课题组作主题发言,林晓峰、陈红、胡红光、黄林晖、林喜勇、江焕明、刘建英、陈丽丽等省市政协委员、专家代表结合自身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本次协商安排了分组讨论,邀请市教育局、民宗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文旅局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场听取意见建议,并作现场回应。(发言摘要详见后文)

在认真听取发言后,魏东充分肯定本次专题议政协商的成效,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梳理汇总,充分吸纳采用,力争将“金点子”“好建议”运用到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中。

魏东指出,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是漳州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持续推进闽南文化传承发展。要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深入挖掘漳州闽南文化的独特价值,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真切感知闽南文化魅力,自觉加强文化传承,主动参与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要推动闽南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扎实抓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守好历史文脉,提升“田园都市、文化名城”的影响力。要以闽南文化赋能发展,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推动文化发展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效。

希望市政协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共同推动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市政府将深入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力支持政协履行职责,努力将政协的智慧转变成促发展、惠民生的实效。

吴文团指出,本次协商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开得富有成效。全市广大政协委员要深化“穿透式”调研,详细掌握闽南文化在传承、开发、传播等环节的现状,找准漳州差异化发展路径,形成有数据支撑、有案例分析、有对策建议的深度调研成果,为交流中心建设提供精准决策依据。要推动“靶向性”履职,发挥政协民主监督职能,及时跟踪建议案落实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确保协商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要做好“立体式”传播,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搭建跨界协作平台,当好文化传播的“宣传员”“联结者”,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凝聚文化发展强大合力。

市政协副主席黄井南、陈跃鸿、何伟燕、卢力、蔡兴州、黄劲武参加会议。

委员及专家建言

林晓峰

十二届省政协委员、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

·打造漳州特色的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就是要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工程,着力构建一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体系。

建议:建设数个集闽南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世界闽南文化博览园,推动一批闽南文化历史传统村落成为“活态博物馆”,推动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漳州大月港文化圈、建好九十九湾闽南水乡文化公园,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闽南文化“新地标”,擦亮闽南儒学文化“新名片”。构筑闽南文化现代传播新平台,做大一批闽南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同时,整合高校、党校、各级研究会、各有关单位的研究力量,在漳建设高水平的世界闽南文化研究中心。

陈红

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

·建设侨史馆 激发侨动能

漳籍华侨植根漳州,却早已跨越山海、联通世界,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传播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天然桥梁。

建议:突出闽南文化海外载体,通过建立侨胞智库、引导侨胞参与等形式,推动侨胞在促进闽南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互鉴中作出贡献。打造闽南文化重要地标,通过建设侨史馆,推动闽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提升漳州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闽南文化融合发展,通过支持海外文化传承、推动文创文旅融合、打造品牌交流活动、数字化云端赋能等形式,向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精准推送闽南文化,打造线上文化交流平台。

胡红光

市政协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融媒体中心主任

·做好闽南文化生产和传播“两件事”

闽南文化跨越山海、联通世界。从传播路径来看,传播闽南文化必须要做到内外兼修,建议重点做好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两件事”。其一,对以九龙江为标识的漳州闽南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统筹研究各个区域的传承脉络、特点变化,找准闽南文化共有属性和特色属性,出版闽南人闯世界、闽南文化传播图鉴,绘制闽南文化标识等具有辨识度的文化产品。同时,创新传播闽南文化,促进报刊、视听产品进一步增强传播力、互动性。建立闽南语节目译制中心,开展闽南语节目配音译制工作和对台影视交流。加强闽南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用好漳州市国际传播中心职能,构建从漳州到闽南地区和海内外的闽南语文化圈,在全球传播视野中拓展闽南文化传承和保护。

黄林晖

市政协常委、市委台办副主任

·提升闽南文化对台影响力

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祖地认同。

建议:聚焦特色资源开发,对我市闽南文化资源开展资源普查,建立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加强宗亲、宫庙等对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整合,持续加大对漳州古城、东山关帝庙、开漳圣王文化祖地等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扩大交流活动,加强闽南文化交流活动与“五大板块”工作的互动融合,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对台交流基地建设和交流活动策划,持续办好关帝文化旅游节、开漳圣王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交流活动等海峡两岸活动品牌。同时,创新打造数字化平台,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赋能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

林喜勇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加强名人遗址保护利用

漳州作为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留存了大量与历史名人相关的遗址,是建设闽南文化中心的独特资源。目前,名人遗址的保护利用依旧存在短板。

建议:筑牢保护根基,对全市名人遗址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完整名录,对濒危遗址实施修复,同时推动《漳州市名人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解码沉浸式文化体验,联合闽南师范大学成立“名人遗址文化研究院”,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串联“开漳文化线”“理学传承线”“治理智慧线”“忠义精神线”主题研学线路。联动两岸赋能产业,以朱熹、王阳明、黄道周等名人遗址为纽带,定期举办“两岸共祭开漳圣王”活动,开发“名人IP+闽南文创”产品和“云端遗址博物馆”,持续扩大闽南文化影响力。

江焕明

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

·发掘开漳圣王文化价值内涵

开漳圣王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主要根基,开漳圣王文化与闽南文化呈水乳交融的关系。可以说,要做好闽南文化的世界交流,必须深入发掘开漳圣王文化价值内涵。

开漳圣王文化传承具有血缘、信仰、文化三个传承链条。一是血缘传承。开漳将士及家眷落籍漳州,繁衍生息,其后裔成为闽南庞大的族群,并不断向台湾及海外迁徙,在台湾建宗祠、修族谱,回漳寻根祭祖。二是信仰传承。开漳圣王成为闽南人的“共祖”“共神”,大批移民外地的闽南人也把他作为“保护神”,分香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朝拜。三是文化传承。外迁的闽南移民,始终眷念故乡文化,形成了一条中华文化从唐初进入闽南,进而传播台湾及海外的文化传承链条。

刘建英

市政协委员,芗城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发挥漳州古城文化展示窗口作用

芗城区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应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搭建平台载体。

建议:发挥漳州古城闽南文化展示窗口作用,有效整合“古城记忆馆”“四贤馆”“非遗馆”“灯谜馆”等现有展馆资源,新增“开漳圣王文化”“儒学宗师”“漳州先贤”“语堂文化”等展区。在古城打造“台湾路”特色街区、“台湾青年创客空间”,用好古城侨批馆、芗城区龙溪侨史馆、华侨新村爱国侨领故居、番仔楼等资源,增进来访同胞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推动闽南文化交流与传播。建议将开漳圣王文化交流中心作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核心项目,参照漳州古城保护建设模式,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推进机制,形成高效协作格局,力争项目早日落成。

陈丽丽

省政协委员、民进会员、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加强闽南文化研究与特色人才培养

为落实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战略部署,更好发挥漳州对台优势,加强闽南文化研究与特色人才培养,建议支持高校系统建设闽南文化数字课程体系,开设“闽南文化+新文科/新工科等”跨学科交叉课程,鼓励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运用“文化+科技”,强化数字人文与技术应用教育,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培养善用科技破壁传播的创新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及举措,吸引创新创意人才,深化漳台教育、青年、基层等领域合作,支持两岸青年在漳参与文化产品开发、品牌策划与国际传播,提升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部门回应

黄勇长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多维度推进闽南语进校园

市教育局多维度推进闽南语进校园工作,通过专业支撑、分层实施阶梯教学、创新开发校本课程,稳步推进课程体系与教材开发,创新形成环境浸润、部门联动、协同育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闽南文化品牌建设成效初显。为系统推进闽南语师资水平,选拔50名具备闽南语听说能力的一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同时,选拔漳州市实验小学、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芗城实验小学、漳州第二实验小学作为试点校,支持学校通过多元化场景激发师生学习兴趣,打造闽南语教学与推广新范式。下阶段,我们将依托现有试点经验,持续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完善师资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闽南语进校园活动,推动闽南语教学从兴趣活动向课程化、常态化发展。

杨艺明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

·深化两岸信俗文化交流

市民宗局加强信俗文化研究阐释,加强涉民间信仰相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的整理和转化,持续挖掘东山关帝、三平祖师等信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梳理文化脉络、完善史迹资料。整合两岸学术界、文化界、宗教界等多方资源,指导举办东山关帝、三平祖师等文化研讨会、座谈会等。深化两岸信俗文化交流,办好节庆活动,摸清宫庙底数,创新通过“云端”共拜的方式,实现线上闽南民俗文化传播。持续夯实基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等平台载体作用,指导两岸宗亲公司深化文化共情、经贸共赢。

陈作术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保障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需求

市自然资源局保障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需求,将陈元光文化公园(即开漳圣王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纳入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积极配合市名城委推进《面向创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漳州古城复兴规划》编制,配合市住建局开展《开漳圣王文化园核心区近期景观提升方案》编制工作。以科技赋能驱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申报的《实景三维技术驱动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传承与永续发展》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依照《大漳州山水格局及景观风貌规划》,以风貌管控提升闽南特色建筑保护水平。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保障加快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要素需求,加快推进开漳圣王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用地报批,解决难点堵点,确保项目早日落地建设。

张明东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

·坚持“城市建设”与“文化守护”双重定位

市住建局将闽南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保护全链条,努力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筑牢硬件基础、夯实空间载体。聚焦主责主业,围绕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需求,从历史资源保护、核心载体活化、文化传承发展、两岸融合共建、特色资源转化等五个维度发力,持续推进闽南文化载体建设。正视短板弱项,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工作要求,紧扣“加快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着力开展专项调查、项目建设、文旅融合、漳台合作等方面工作,扎实推进漳州古城保护与闽南文化传承工作,助力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

杨嫒

·强化非遗传承 加强文旅融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把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并连续两年将这项工作列为市领导重点挂钩的项目,成立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挂靠市文旅局。作为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我们将强化使命担当,充分吸纳研究成果,与专班工作相结合,通过加强闽南文化阐释、打造圣王文化品牌、推动文物保护、强化非遗传承、加强漳台融合、深化文旅融合、扩大交流传播等方面,持续夯实工作基础,增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保障,助力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