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今天这事儿要是搁十年前说,你定以为我喝多了——有个疯子说,明年要把火箭当成“共享单车”来用,用完往回一收,下次接着上天;不仅如此,两年后你揣着手机去珠峰、去沙漠,照样能刷抖音、打王者,信号比你家WiFi还稳。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把特斯拉送上太空、天天
朋友们,今天这事儿要是搁十年前说,你定以为我喝多了——有个疯子说,明年要把火箭当成“共享单车”来用,用完往回一收,下次接着上天;不仅如此,两年后你揣着手机去珠峰、去沙漠,照样能刷抖音、打王者,信号比你家WiFi还稳。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把特斯拉送上太空、天天琢磨“火星移民”的马斯克。就在昨天,他拍着胸脯说:SpaceX的“完全可重复使用火箭”明年就上天,Starlink手机服务两年内让你实现“全球无死角上网”。别急着骂“画饼”,这一次,他可能真要把科幻片拍成纪录片了。
咱先唠个冷知识:以前人类发射火箭,跟过年放烟花没啥区别——点着了,“嗖”一下上天,燃料烧完,箭体要么掉海里,要么砸沙漠,反正就是一次性用品。NASA当年送阿波罗登月,土星五号火箭成本相当于现在的300亿美元,发射一次就扔,比黄金还金贵。就这,还想搞太空移民?怕不是把地球掏空了都凑不够船票钱。
但马斯克偏不信邪。从2015年开始,他就让SpaceX的工程师们琢磨:火箭能不能像飞机一样,飞出去还能自己飞回来?结果呢?前几次试验跟放鞭炮似的,火箭在空中“跳芭蕾”、“翻跟头”,最后“啪叽”摔海里,网友嘲讽“马斯克又在烧投资人的钱放烟花”。可人家愣是炸了十几次后,2015年12月,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稳稳地立在了着陆台上——那一刻,航天圈的人估计都懵了:原来火箭还能这么玩?
现在,马斯克又把目标瞄准了“完全可重复使用”。啥意思?以前猎鹰9号回收的只是第一级,上面级还是得扔;这次要搞的“更大版本火箭”(大概率是星舰Plus),从箭体到发动机,恨不得连螺丝都能回收再用。他自己说,目标是把单次发射成本从“几亿美元”砍到“几百万美元”,甚至“几十万”——这哪是降价,这是直接把航天业的“黑市价”打回“菜市场水平”!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火箭成本真能降到这个程度,往太空送1公斤东西,可能比你寄个顺丰快递还便宜。到时候别说卫星了,普通人想“打个火箭”把自己的旧电脑、破沙发扔到太空(当然,太空垃圾问题另说),都不是没可能。更别说Starlink的手机服务——以后登山队在珠峰顶开直播,渔民在太平洋中间刷短视频,沙漠里的科考队跟家里视频拜年,可能就跟你在客厅里玩手机一样流畅。这哪是“科技进步”,这简直是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无缝覆盖的大网吧”!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要抬杠:“可重复使用?NASA几十年前就想过了,不也没成吗?马斯克凭什么?” 凭他敢“炸”啊!
从2020年星舰原型机第一次“蹦高”炸成火球,到2023年“星舰首飞”在空中“转体三周半”后解体,SpaceX的试验场简直是“火箭坟场”。但马斯克的逻辑很简单:“快速失败,快速迭代”。炸一次,分析数据;再炸一次,优化设计。就跟咱们玩游戏打怪升级似的,死个十几次,总能摸出通关秘籍。
反观传统航天机构,比如NASA,不是说他们不行,而是“规矩太多”。发射一次要层层审批,失败一次就要写几百页报告,别说炸火箭了,连推迟发射都得小心翼翼。就拿航天飞机来说,当年也想搞“可重复使用”,结果为了安全和可靠性,硬生生把成本堆成了天文数字,最后黯然退役。
马斯克的狠劲就在于:他把互联网公司的“敏捷开发”模式搬进了航天业。别人画图纸要三年,他三个月就造个原型机上天炸一炸;别人怕失败丢面子,他把“爆炸视频”当宣传片放,还配文“离火星又近了一步”。这种“疯子式创新”,恰恰踩中了航天业的痛点——与其花十年造一个“完美但昂贵”的火箭,不如花两年造十个“粗糙但便宜”的火箭,炸到第九个,第十个可能就成了。
现在,星舰已经能稳稳地“跳芭蕾”式着陆了,完全可重复使用就差最后一步。明年要是真能成,那马斯克可就不是“企业家”了,他是把航天从“贵族运动”变成“平民游戏”的“革命家”。
当然,咱也不能光听马斯克画饼,有些“灵魂拷问”必须得问:
第一,“完全可重复”真能做到“随便用”吗? 火箭发动机可不是汽车发动机,每次上天要经历高温、高压、高速摩擦,就算回收回来,检修、维护、更换零件的成本到底有多高?现在猎鹰9号回收后,据说也要换不少部件,离“像公交车一样当天往返”还差得远。星舰Plus版就算能回收,会不会最后变成“回收成本比造新的还贵”?这得打个问号。
第二,Starlink手机服务真能“两年内用”? 现在的手机连卫星,要么得用特制天线,要么信号弱得只能发短信。马斯克说“手机直接连”,靠的是Starlink的“直连手机”卫星,这种卫星刚发射没几颗,要覆盖全球,得发射几千上万颗。两年时间,够不够他把卫星铺满太空?就算铺好了,流量费得多贵?总不能比5G还便宜吧?到时候别是“买得起手机,用不起流量”。
第三,太空会不会变成“马斯克的后花园”? 现在SpaceX已经垄断了全球商业发射市场的半壁江山,星舰要是成了,他可能会垄断整个“低成本航天”赛道。到时候各国想上天,都得看他脸色;普通人想“太空旅游”,票价多少他说了算。这种“一家独大”真的好吗?会不会出现“太空霸权”?
这些问题,马斯克没说,但咱得心里有数。毕竟,科技进步从来不是“童话”,背后总有利益、风险和博弈。
吐槽归吐槽,但有一说一,马斯克这事,就算最后成不了,也值了。
你想啊,一百年前,人类还觉得“飞上天”是天方夜谭;五十年前,阿波罗登月被骂“浪费钱”;现在,我们已经在讨论“怎么用火箭送快递”了。每一次科技突破,一开始都被当成“疯子的呓语”,但正是这些“疯子”,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马斯克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多有钱,而在于他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梦。他说要去火星,不是为了“作秀”,是真的在造火箭、建基地;他说要让普通人用上太空网络,不是为了“割韭菜”,是真的往天上发射了几万颗卫星。这种“偏执”,恰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燃料。
当然,咱普通人可能这辈子都上不了火星,也用不上“太空快递”,但Starlink的手机服务要是真成了,偏远山区的孩子就能靠手机上网课,远洋货轮的船员就能随时跟家人视频,地震灾区断网了也能通过卫星求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所以,不管马斯克明年的火箭能不能成,不管他是不是“画饼大王”,咱都得给他鼓个掌。毕竟,在这个“躺平”和“内卷”并存的时代,能有人抬头看看星星,琢磨着怎么把人类的边界再往外推一推,总比天天盯着房价和工资条强。
结尾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马斯克不是神,他的火箭可能还会炸,他的承诺可能还会跳票。但这个世界,总得有人去“赌”一把。赌赢了,我们可能提前几十年进入“太空时代”;赌输了,至少他试过。
明年这个时候,要是星舰Plus版真的“回收成功”,别忘了回头看看今天这篇文章——到时候咱一起举杯,敬那个“疯子”,也敬我们自己心里那点“不切实际”的梦想。毕竟,连火箭都能“重复使用”了,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