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帖由清代广东收藏家伍元蕙(字俪荃)主持辑刻,其子伍葆恒(字子良)续成。刻工为端溪(今广东肇庆)的郭子尧、区远洋、梁天赐,刻石时间始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完成,历时12年。
《南雪斋藏真帖》刻石的历史与现状可梳理如下:
一、刻石的基本信息
1. 刻者与时间
该帖由清代广东收藏家伍元蕙(字俪荃)主持辑刻,其子伍葆恒(字子良)续成。刻工为端溪(今广东肇庆)的郭子尧、区远洋、梁天赐,刻石时间始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完成,历时12年。
2. 内容与规模
全帖共12卷,以十二地支分册,收录晋代至明代书法名家墨迹,包括文彦博、苏轼、宋高宗、岳飞、董其昌等数十人的作品,其中部分底本源自伍氏家族自藏及前代名帖(如《绛帖》)。
3. 刻石地点
刻石活动主要在广东进行,与清代岭南丛帖的兴盛背景密切相关。伍氏家族为广东著名鉴藏世家,其收藏和刻帖活动集中于广州西关地区。
二、刻石的存世状况
1. 原石下落
咸丰年间(1851-1861年),岭南地区因太平天国运动及社会动荡,众多刻石损毁或散失。《南雪斋藏真帖》刻石在战乱中未能幸免,目前未见任何博物馆或文献明确记载其原石存世。清代金石学家张伯英曾指出,粤中丛帖“选择都不甚精”且“多经兵燹”,暗示包括《南雪斋》在内的刻石可能毁于战火。
2. 拓本流传
尽管原石不存,但其拓本通过公私收藏流传至今。例如:
- 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机构藏有清代拓本,部分拓本钤有“南海伍氏南雪斋藏”“听帆楼”等鉴藏印。
- 2024年上海元贞拍卖曾释出新加坡藏家梁荣基旧藏的《南雪斋藏真帖》拓片,部分源自饶宗颐先生转赠,可见其拓本在收藏界仍有流通 。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与《南雪斋》相关的法帖拓本,如《定武兰亭》(董其昌跋本)曾为伍氏递藏,并被刻入《南雪斋藏真帖》。
三、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1. 岭南刻帖的代表
《南雪斋藏真帖》是清代岭南丛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刻制工艺与编排体例体现了粤地特色。张伯英评价其“款式大略相似,石质匀整”,虽鉴藏水平不及《筠清馆法帖》,但仍为研究明清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2. 底本的文献价值
帖中收录的部分作品(如唐代法藏《与新罗大华严法师书帖》)今无墨迹传世,仅赖刻石拓本保存片段信息 。此外,伍氏家族对《兰亭序》的收藏与刻制(如《澄观阁摹古帖》中的“王晓本”),为研究《兰亭》版本源流提供了实物依据。
《南雪斋藏真帖》刻石因历史动荡已无原石存世,但其拓本通过公私收藏得以延续,成为后人研究书法艺术与岭南文化的珍贵资料。刻石的历史命运折射出清代广东金石文化的兴衰,也凸显了文物保护在战乱中的脆弱性。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广东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的拓本藏品,以及《广东丛帖叙录》《听飘楼书画记》等文献著录。
清代岭南著名鉴藏家伍元蕙家族的老宅,主要分布于广州西关地区,具体位置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梳理:
四:西关多宝路与伍家祠道
1. 西关多宝路一带
伍氏家族作为十三行时期的巨商,其核心宅第集中于西关多宝路、宝华路至泮塘一带。据《100年前的广州“四大家族”都住在哪里?》记载,伍氏在多宝路建造了伍家花园,园内引入西方园艺技术,设有喷泉、西式亭台,是当时广州上流社会的社交中心。这一区域在清代是西关豪宅的集中地,毗邻荔枝湾和十三行商馆区,既便于贸易活动,又能体现家族地位。
2. 伍家祠道的历史遗存
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的伍家祠道9、11号民居,是广州市历史建筑之一。虽然该建筑未明确为伍元蕙家族所有,但“伍家祠道”这一地名源自清代伍氏家族在此设立的宗祠。结合《18世纪,广州园林漂洋过海声名远播》的记载,伍氏家族在河南安海乡(今� ��珠区)置地时,入口处即为“伍家祠道”,祠道北侧有土地祠,南侧分布荷塘、竹林,通往著名的万松园 。这表明伍家祠道是伍氏家族在河南(珠江南岸)的重要聚居节点,与西关宅第形成呼应。
五、宅第名称
1. 南雪斋与听帆楼
伍元蕙的鉴藏活动主要依托南雪斋进行。据《听帆楼书画记》等文献记载,南雪斋既是其藏书楼,也是刻帖、雅集的场所。虽然具体位置未被明确记载,但结合其家族在西关多宝路的聚居情况,南雪斋应位于该区域。其子伍葆恒的斋号“听帆楼”亦可能与南雪斋相邻或为同一宅院的不同部分。
2. 万松园与园林建筑
伍氏家族在西关的园林以万松园最为著名。该园始建于伍秉鉴(伍元蕙祖父),园内遍植松树,设宗祠、书斋、观景台等,与珠江相望,有“珠海波光”之誉 。万松园的具体位置虽难以考证,但清代西关园林多分布于宝华路、多宝路至泮塘一带,与伍家花园的位置高度重合。
六、历史变迁与现存线索
1. 战乱损毁与建筑遗存
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社会动荡对西关宅第造成严重破坏,伍氏老宅亦未能幸免。目前,西关多宝路、宝华路一带仍保留部分清代民居,但未发现明确为伍元蕙家族所有的建筑。伍家祠道9、11号民居虽属历史建筑,但其与伍元蕙家族的直接关联尚需进一步考证 。
2. 文献与鉴藏印的佐证
伍元蕙的鉴藏印“南海伍氏南雪斋秘籍印”“伍氏澄观阁书画之印”等,表明其收藏活动主要在南海(今广州)进行。结合《清代西关大宅文物的聚散流转》的记载,西关大宅往往集住宅、园林、藏书楼于一体,如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伍秉鉴的万松园等,均为典型代表。由此推测,南雪斋应位于西关核心宅第区内。
伍元蕙家族的老宅主要分布于广州西关多宝路、宝华路至泮塘一带,其核心宅第包括南雪斋、听帆楼、万松园等,兼具居住、藏书、刻帖与园林观赏功能。尽管老宅因历史变迁已无明确遗存,但其聚居区域仍可通过地名(如伍家祠道)、历史文献(如《听帆楼书画记》)及相邻建筑(如多宝路历史民居)追溯。若需深入研究,可结合《广东文物》《广州西关大屋》等文献,以及荔湾区文物管理部门的实地调研资料。
来源:秦世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