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拥万亩阳光玫瑰葡萄园,办起国家级体育赛事,有智慧农业加持,有万吨级收储中心坐镇……一个村带动了12个村集体年增收200余万元,形成“大户庄园片区”,实现连片发展、连片振兴。
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这几天,山东招远大户陈家村刷屏网络。
坐拥万亩阳光玫瑰葡萄园,办起国家级体育赛事,有智慧农业加持,有万吨级收储中心坐镇……一个村带动了12个村集体年增收200余万元,形成“大户庄园片区”,实现连片发展、连片振兴。
作为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地,烟台招远的大户陈家村展示着山东乡村振兴的“片区”成果。
在山东,类似乡村发展实践,类似连片振兴景象,已然越来越多。
如,在潍坊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带动周边26个自然村连片发展,构建起“山水轻旅·自在五图”为品牌内涵的农文旅联合体,每年吸引全国各地5万余人次前来休闲观光、参观学习,农文旅产业创收过亿元。
济宁泗水龙湾湖片区,覆盖12个行政村,片区党委通过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为各村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并成功吸引游客,提高村庄收入。
又如,郯城县红花镇“红色纽带传承”片区,整合院北村及周边10个村的中国结产业资源,形成了中国结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是国内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
抓村联片,蒙阴县垛庄镇把全镇规划为4个片区,以村庄为基本单元,从环境整治抓起,实现均衡发展。
可以看到,山东各地的乡村发展实践,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共同关键词——“片区”。目前,山东已梯次建设此类片区1959个,覆盖行政村近2万个,约占全省行政村的40%。
打破过去村庄“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大带小、强带弱”,从“点上开花”到“全域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激活山东乡村发展新动能。
以片区化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模式是山东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体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做法。
片区建设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有效解决“抓一个村,载体太小,要素不全”“抓一个镇,载体太大,难以统筹”等问题,片区建设通过整合资源、一体推进、抱团发展,成为山东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载体、抓手,其背后有一套全新的、现实可行的乡村发展运行机制。
如,潍坊昌乐县五图街道构建了“街道党工委-片区产业发展党委-村党支部”三级运行体系,片区党委“一村一策”定制发展路径、“一品一策”搭建销售平台、“一体推进”统筹发展资源。
这种机制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将原本各自为战的村级党组织联结为“亲密无间”的党建共同体,有利于“组织共建、人才共聚、产业共兴、治理共促、环境共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产业连接、连片壮大,沿着“土特产”生成“共富链”,是乡村片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日照市岚山区立足资源禀赋,以“片区化打造、全域化覆盖”为引擎,统筹推进“茶乡凤鸣”“甲子春望”等特色片区建设,构建起“一核引领、多片联动、全域共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科技创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片区化发展,则为科技赋能农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东营市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探索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机械深翻打破不透水层+暗管铺设”等多种技术模式,今年又有6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17个新品系进入省或国家审定试验。片区化发展模式则为这些技术创新提供了更理想和高效的实施条件。
(三)
山东通过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始终紧扣“高质量”和“为民”的核心,片区化乡村发展实践也实实在在地为很多贫穷落后的村庄带来红利,促进乡村蝶变。
如,日照岚山区巨峰镇后山旺村,通过片区统筹规划不断实现蜕变,总投资5.66亿元的“甲子春望”片区覆盖16个村,将分散的茶园、荒山、旧民居等资源“串珠成链”,后山旺村正是依托片区资金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成茶主题民宿群及彩虹步道,成为片区“茶旅融合”的标杆景点。
又如,得益于当地“抓村联片”的思路举措,位于蒙阴县垛庄镇石马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长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颜值”带来了“产值”,广药集团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共同建设起金银花种植基地,村民在改造后的庭院发展起了农家乐、民宿、直播带货,整治后的汪塘养起了锦鲤、搞起了垂钓。
片区化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道路、通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显著提升。连片振兴的产业发展更是带动了就业和增收,并让很多年轻人看到留乡、返乡发展的希望。
事实上,山东乡村里的共富产业和实践已经在吸引青年返乡潮,这都为乡村留住了人才和活力,也预示着山东乡村振兴更广阔的未来。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