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贡米:从秦代御膳珍品到如今富民支柱,书写生态农产的千年传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1:22 1

摘要:在陕南旬阳市南部,巴山崇岭深处的石门镇,藏着一份承载千年历史的农耕瑰宝——石门贡米。作为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与全国“特质农品”,它不仅以醇厚米香延续着皇家贡品的荣光,更以全产业链发展的态势,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米粒”。

在陕南旬阳市南部,巴山崇岭深处的石门镇,藏着一份承载千年历史的农耕瑰宝——石门贡米。作为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与全国“特质农品”,它不仅以醇厚米香延续着皇家贡品的荣光,更以全产业链发展的态势,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米粒”。

追溯石门贡米的渊源,最早可至秦代。相传彼时石门镇出产的稻米因颗粒饱满、米香独特,且民间盛传其有防疫健体之效,被当地人称为“仙米”。这份珍稀米粮被献予秦始皇,帝王尝后赞不绝口,钦定为宫廷御膳用米,下旨令每年进贡,“石门贡米”的名号自此流传。时光流转至明清,这里的稻米凭借稳定的优良品质,再度被皇家选为贡品,“贡米之乡”的美誉也跨越千年,深深烙印在石门镇的土地上。

能孕育出如此珍品,离不开石门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地处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巴山深处,这里远离工业污染,群山环绕间林茂水清,空气纯净得能嗅到草木的清香;山间冲积形成的土壤肥沃疏松,富含微量元素,尤其孕育出石门贡米独有的“有机生态硒”——每一粒米都浸润着来自土地的天然养分。种植过程中,稻农们沿用传统智慧,引山间清澈的溪水自然灌溉,水流潺潺滋养禾苗,让稻谷在原生态的环境中自然生长,成就了石门贡米“米中珍品”的先天优势。

如今的石门贡米,早已不是旧时皇家专属,而是通过现代化农业模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当地创新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采收管理”的“五统一”标准规范种植,既保障了贡米品质的稳定,也让分散的农户抱团发展。为守护“绿色健康”的核心优势,石门镇还积极探索生态种养模式:稻田里养鱼,鱼儿游动松土、吞食害虫,稻禾为鱼儿提供遮蔽与饵料,形成“稻鱼共生”的良性循环;田间推广黄板诱虫、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治技术,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让每一粒贡米都带着自然的纯粹。

从稻田到餐桌,专业化的加工与市场化的运营,为石门贡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地建成占地2500平方米的石门贡米加工厂,引进专业筛选、脱白、包装设备,通过精细化加工去除杂质、保留米香,让每一袋出厂的贡米都颗粒均匀、晶莹剔透——煮出的米饭蓬松柔韧,入口带着自然的清甜,咀嚼间米香四溢,难怪能成为餐桌上的“香饽饽”。与此同时,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媒体渠道,石门贡米打破地域限制,从陕南深山走向全国市场,订单源源不断,让“贡米”的价值真正惠及种植户。

而石门贡米的发展,只是石门镇“生态立镇、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紧扣“生态鱼稻茶乡 农旅康养石门”两条主线,发展烟草2000亩,富硒贡米种植3000余亩,稻鱼综合种养1500亩,生态鱼养殖100亩,建成3个陆基养鱼示范基地6000立方,发展新老茶园4000亩,新建茶叶加工生产线2条,各类中药材种植5000亩,打造百种中药材研学基地1个,中药材加工公司投产运营,实现“产加+销”产业链闭环发展。

“要让石门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旬阳市石门镇镇长陈晶表示:“下一步石门镇将强化全产业链培育,延伸中药材、贡米、茶叶产业链,深化农文旅融合,让石门镇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从秦代御膳房的一缕米香,到如今田间地头的丰收图景,石门贡米不仅见证了石门镇千年的农耕文明,更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浪潮中,书写着“一粒米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崭新篇章。

华商报记者 陈永辉

来源:二三里资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