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专家盘点《灼灼韶华》创业大女主的“战袍”穿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23:30 3

摘要:以民国奇女子褚韶华经历苦难与挫折,励志创业,成就其商业帝国的《灼灼韶华》正在央视与优酷热播。这部“真·大女主事业型爽剧”故事背景开始于1916年,褚韶华因救兄长被迫嫁入药材大户陈家,开始了她坎坷的人生旅程。女主的各种服饰清丽大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记者采访服

以民国奇女子褚韶华经历苦难与挫折,励志创业,成就其商业帝国的《灼灼韶华》正在央视与优酷热播。这部“真·大女主事业型爽剧”故事背景开始于1916年,褚韶华因救兄长被迫嫁入药材大户陈家,开始了她坎坷的人生旅程。女主的各种服饰清丽大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记者采访服饰史学家、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黄强,请他解析剧中时尚。

马褂与长衫时尚流行款

黄强介绍说,故事开始是北洋军阀时代,服饰还保留着清末遗风,男子着马褂与长衫,女子着对襟衫、袄裙与小马甲。女主褚韶华出场的袄裙,陈大顺相亲时的竖条纹长衫,陈父的对襟中装,瓜皮帽,都是那个时代服装的流行款式。

进入民国,清代官服没有了,但是其他服饰还沿袭清代,如马褂、长衫、马甲、袄裙。马褂在清朝本为营兵所服,其短袖者本类与行褂,康熙年间还只是富贵人家所穿,因其穿戴方便,受到人们的喜爱,后来的不论男女都喜爱穿着,这就成了一般的便服。长衣袍衫之外,一般上身都加穿一件马褂,马褂比较外褂短,长仅及脐。马褂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之分,式样则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款式,袖口是平的,不作马蹄式。马褂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习惯用的绸带。

马褂有三种:对襟大袖,又称方马褂,穿在身上,方方正正。大襟马褂,左襟掩其右襟。窄袖对襟,又称得胜褂。方马褂是礼服,服色用黑色。其他马褂服色随便,并无限制。

民国受西风东渐影响,服饰西装倾向明显,一是出现西装,二是西式服饰配件、装饰与裁剪法盛行,但是在老百姓中仍然是中式服装的天下。民国时期的长袍马褂,款式与前清有所不同,马褂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5粒钮扣,一般以黑色丝麻棉毛织品为之。长衫一般是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在左右两侧的下摆处开有一尺左右的小衩,袖长与马褂齐平,一般用蓝色。用做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在春秋两季,人们还喜欢穿马甲,在长衫外罩一件马甲,以此代替马褂。张爱玲《更衣记》对这时期的中装这样评价:“中装也长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

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松帽,下身穿中式裤子,登布鞋或棉靴,成为民初至20年代的男子服饰标配。

女性推崇马甲、袄裙与马面裙

民初风气开化,上衣下裙和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裤装大受女性青睐,裤装外穿不分阶层,大家闺秀也乐意穿裤装,以便自己行动轻便,合乎潮流。1912年左右,流行女短上衣的着装,裙、裤倾向于用牡丹、海棠、梅、兰、菊的大花纹布料。张爱玲《更衣记》说:女子衣服“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白色丝质围巾四季都能用。白丝袜脚跟上的黑绣花,象虫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

在相对偏僻,远离大城市的地区,女性服饰还保留着清代的风格,贵族女子着有滚边,刺绣的大袖衫、袄裙。《灼灼韶华》中陈家老太的服饰爬满绣纹,俨然是张爱玲笔下老祖母的衣裳。“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康二妞在北京临芳楼的着装也是装饰华丽的清代风格的袄裙。

剧中褚韶华出场也着袄裙。袄是短上衣,又称袄子。长度介于袍襦之间,大襟、窄袖。可单穿,可夹棉絮,成为棉袄子。晚清时期,袄子出现一种长袄,其长盖膝。到了民国,长度又恢复到胯部以上位置。

在服饰之外,再套一件马甲是当时的流行穿法。马甲也称背心,穿内多称呼背心,穿外则称马甲。马甲也与服装一样,面料有单,有棉,有皮的。夏天穿单,多以麻织物的夏布为之,称之为夏马甲。马甲男女款都有,有对襟、大襟形制。男子马甲套在马褂外,女子马甲套在袄子外。剧中褚韶华嫂子外穿马甲的造型比较多。

袄裙的裙有多种,月华裙、百裥裙、马面裙等。裙身有褶裥的,称为百裥裙。在前后中间褶裥中有纹绣的,即马面裙。《灼灼韶华》剧中褚韶华、宋萍婚后拜见公婆,穿的就是马面裙。

因为已经进入了民国,少了服饰“别等级,辨贵贱”的限制,人们在服饰的穿著上自由度增加了,穿著打扮比较随意,女子即可以上穿袄,下穿裙,也上着袄下穿裤。经济条件好的,面料可以是绫罗绸缎,生活艰难的就粗布。褚韶华在陈家做大少奶奶,与到上海纱厂打工,同为袄裙(裤),面料服饰则大不相同。

传统婚服仍为主流

从新人的服饰方面讲,如果是官宦人家,新郎穿官服,新娘着配套的礼服;普通人家新郎穿长马褂、戴瓜皮帽。一般来说新娘要戴凤冠、披霞帔,穿大红的服装。必须指出的新娘的凤冠、霞帔并不是官服制度中的真实凤冠、霞帔,而是民间仿制的专门用于婚庆礼仪的服饰。

西风东渐,婚礼中出现西洋元素,欧美白纱礼服也被引进,结婚庆典在知识阶层开始西化,新郎穿西化的西装,新娘也穿上了象征纯洁的白色婚纱。但是在小城市、城镇,乃至传统文化背景影响的家庭,仍然是传统婚礼。陈家二位公子同时成婚,沿袭的旧时中国传统婚典。

披霞帔,戴凤冠,上花轿是传统婚俗,红色是婚嫁中主要的色彩,无论是新娘服饰,还是花轿,以及新娘盖头,都要红色,要的就是喜庆气氛,吉祥色彩。陈大顺与褚韶华,陈二顺与宋萍的婚礼如此。

剧中结婚时褚韶华戴的是珠翠凤冠,宋萍戴垂珠金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凤冠,而是加入了创意设计的冠式。民间婚礼的凤冠就是借名,并无统一样式,可以是真金白银的金冠,珠宝翡翠的珠翠冠,也可以是黄板纸的纸冠,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来制作。

婚服则是男方深色长袍,外罩红色马褂。褚韶华穿红色袄褂与百裥裙,宋萍着彩绣大袄。到了第二天拜见公婆,两位儿媳换成袄与马面裙。

上海大都市中西服饰并存

在祁州、北京搞事业,褚韶华的服饰以袄裙为主,到上海后则是以旗袍为主。日常着装,方格条纹的布质中袖旗袍,俭朴大方;参加舞会时穿的白底小碎花丝绸旗袍,素雅高洁;到小学看望程辉时与居室所阴丹士林旗袍,端正大方。阴丹士林是一种面料,耐洗、耐晒、不掉色。与传统的土布相比,阴丹士林布颜色鲜艳,种类繁多,与纯洋布比,它又具备了朴素典雅的民族性,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

康二妞在电影厂做演员时的大花图案蓝色旗袍,这种色彩鲜艳的图案面料,在当时还无法印染,属于创意图案。

西洋皮靴是上海摩登女郎穿流行旗袍,烫发与西洋皮鞋是标配。最流行的则是高跟鞋,时间在1924年后。

女装以旗袍为主,剧中男装则是西化服饰较多,新潮、流行。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与西装都是外来服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来源:星河倾城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