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研究发现,普通人每天产生约六千个念头,其中超过80%都属于精神内耗。更扎心的是,这些内耗中90%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固执地用“应该”对抗“本来”,用“理想”否定“现实”。
你那些翻来覆去的夜晚,其实都是在对人性较劲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研究发现,普通人每天产生约六千个念头,其中超过80%都属于精神内耗。更扎心的是,这些内耗中90%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固执地用“应该”对抗“本来”,用“理想”否定“现实”。
活得累的人,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对人性认知太浅。下面这10个人性真相,看懂就能卸下重负。
一、人性本私:利益面前,真心也会打折
张艺谋与制片人张伟平合作16年,亲如兄弟,最终却因版权转让、票房分成等问题对簿公堂。事后张艺谋感叹:“我把心都掏出来了,结果发现对方只是在算账。”
别高估任何一段关系,利己是人性本能。 当你不再期待“真心换真心”,而是理解每个人(包括自己)都会先考虑自己,很多关系里的纠结瞬间释然。
二、人性慕强:你弱的时候,坏人最多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列国失败回乡时,家人连饭都不给他留。而当他身佩六国相印再次回乡,亲人匍匐相迎,嫂子蛇行匍匐称“不敢仰视”。
欺软怕硬是人性底层的代码。与其抱怨别人势利,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当你强大起来,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三、人性善妒:熟人之间,盼你好但不盼你太好
心理学上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我价值。当看到同事、朋友甚至亲戚过得更好时,容易触发自卑或嫉妒。
这就是为什么熟人有时比陌生人更难接受你的成功。理解这一点,就懂得低调的重要性,也学会选择性分享喜悦。
四、人性善变:承诺只是当时的真心,不是永恒的保证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范柳原追求白流苏时满口甜言蜜语,得到后却迅速降温。对人性的失望让她在日记中质问:“永恒是否只是语言的骗局?”
人心如秋空,一日变三回。接受人性善变,不是变得 cynic,而是学会珍惜当下的真诚,同时做好变化的心理准备。
五、人性渴望认同:批评永远没有赞美受欢迎
你有没有发现,即使是最理性的朋友,听到批评时第一反应也是防御?这不是虚荣,而是人性深处渴望被认可的需求。
聪明人提建议都懂得“三明治法则”:先肯定再建议最后鼓励。直接否定只会激发对抗,哪怕你的意见是对的。
六、人性偏好懒惰:99%的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想想看,多少人喊着要减肥却不想运动,想着副业赚钱又不愿学习新技能?好逸恶劳是刻在基因里的。
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克服本能的人才能掌控人生。把目标定小一点,从微习惯开始,才是对抗惰性的智慧。
七、人性崇拜权威:同样的内容,专家说出来就更可信
一个普通人和钟南山院士说同样的健康建议,你更信谁?权威效应是人性自带的“思维捷径”。
打造个人品牌时,别羞于展示你的专业资质和成功案例。这些“权威象征”不是炫耀,而是让价值快速被看见的通行证。
八、人性迷恋故事:数据让人思考,故事让人行动
“月薪3000”是数据,“月薪3000的宝妈凌晨兼职送外卖”是故事。人类大脑对故事的记忆度是纯理论的6倍。
想影响他人?别光讲道理,讲个好故事。情感共鸣永远比逻辑说服更有效。
九、人性恐惧损失:得到100元的快乐,抵不上失去100元的痛苦
行为经济学证明,人对损失的敏感度远远大于获得的喜悦。这就是为什么“限时优惠”“最后一天”的营销策略永远有效。
应用在生活中:减少比获得更重要。保护健康比赚钱重要,守护亲情比追求成功重要。
十、人性需要意义:找不到意义的事,坚持不下去
为什么同样工作,有人觉得煎熬有人充满激情?区别在于是否找到了意义感。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发现,能找到意义的囚犯生存率更高。
如果你正做一件事却无比痛苦,试着给它赋予更高意义:不是为老板工作而是提升能力,不是做家务而是为家人创造舒适环境。
写在最后
查理·芒格曾说:“人性本就有很多缺陷,你要是一肚子怨气和厌恶,不过是在惩罚自己。”
成熟不是对抗人性,而是理解人性后依然能与之共舞。
今晚睡前,如果你又开始内耗,不妨对自己说一句:人性就是这样,何必较劲。然后把注意力收回来,好好睡一觉——不内耗的人生,从接纳人性的不完美开始。
你对哪个人性真相感触最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柯子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