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女性,持续2个月性交后出血,原因为何? | 病例分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20:02 5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宫颈良性毛细血管瘤病例。患者为一名26岁女性,因持续2个月的性交后出血就诊。患者有两次剖宫产史和药物流产史,且均伴有严重出血事件。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阴道镜、宫颈活检及盆腔MRI,最终确诊为良性子宫颈毛细血管瘤。本病例探讨了子宫

导读:

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宫颈良性毛细血管瘤病例。患者为一名26岁女性,因持续2个月的性交后出血就诊。患者有两次剖宫产史和药物流产史,且均伴有严重出血事件。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阴道镜、宫颈活检及盆腔MRI,最终确诊为良性子宫颈毛细血管瘤。本病例探讨了子宫颈毛细血管瘤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管理策略。此外,病例还强调了宫颈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包括侵袭性癌症、宫颈溃疡及血管恶性肿瘤等。

病例概述

患者女,26岁,因“性交后出血持续2个月,大量出血持续2天”来诊。

患者使用孕激素植入剂进行避孕。既往有两次剖宫产史,分别在20岁和23岁时进行;在这两次妊娠期间,均因严重产前出血分别在妊娠早期和晚期住院治疗。此外,25岁时进行药物流产术后,患者出现持续2个月的阴道出血。无宫颈手术史。此外,患者因抑郁症正在服用舍曲林。

体格检查显示,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良好,BMI在正常范围内,皮肤无异常病变。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为127.0 g/L(正常范围120.0-165.0),血小板计数为201×10^9/L(正常范围150-400),白细胞计数为6.89×10^9/L(正常范围3.7-11.0),凝血酶原时间为10.1s(正常范围20.0-30.0),C反应蛋白浓度为5.0 mg/L(正常值<5)。

阴道镜检查显示,宫颈外口处有一光滑、边界清晰、红斑样血管异常。宫颈穿刺活检后出现大量出血。通过宫颈穿刺活检获得的样本进行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宫颈间质中扩张且充血的薄壁血管,管腔内含有红细胞,CD31染色阳性——确诊为良性毛细血管瘤。

盆腔超声检查显示宫颈正常。盆腔MRI发现血管瘤累及超过三分之二的宫颈外口,导致子宫肌层扩张并延伸至宫颈外口。

向下滑动查看检查图片

图1 (A) 阴道镜检查显示宫颈外口处有一近乎环周、边界清晰、轻微隆起的血管病变,表面完整。(B) 宫颈穿刺活检样本的CD31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血管染色阳性。×40放大倍数。(C) 矢状位T2加权MRI显示宫颈内有一大病灶(绿色箭头),导致子宫肌层扩张并延伸至宫颈外口(绿色三角头指示)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血管瘤的大小,医生与患者商议后决定对其进行观察。6个月后的随访中,重复MRI和阴道镜检查显示病变稳定。

小结

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血管病变,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和腹部实质器官。位于女性生殖道的血管瘤较为罕见,而在宫颈的血管瘤则极为罕见。大多数宫颈血管瘤为海绵状亚型。通常无症状且为偶然发现,临床表现可能包括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性交疼痛、生育和产科问题。

虽然许多宫颈血管瘤会自发消退,但有些可能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导致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出血。宫颈血管瘤的管理包括监测或局部切除;子宫切除术通常仅用于保守治疗和其他手术干预无效的罕见病例。对于难治性宫颈出血,可考虑子宫动脉栓塞术,而宫颈环扎术可能用于控制出血,尤其是在局部切除后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下。

鉴别诊断包括侵袭性癌症、宫颈溃疡、内皮恶性肿瘤(如血管肉瘤)和低级别血管肿瘤。对于表现为宫颈肿块和阴道出血的患者,静脉畸形也是重要的鉴别诊断。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妇产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