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大早,李阿姨在超市货架前站了10分钟,却迟迟没敢下手买牙膏。她满脸忧心地问身边的老伴:“怎么现在牙膏都讲究防蛀、美白、清火、专治口臭,写得这么夸张,哪种才是安全的?不会用出问题吧?”老伴哈哈一笑,却也说不出所以然。后来她闺女随口一句:“网络上说有些牙膏还会诱
一大早,李阿姨在超市货架前站了10分钟,却迟迟没敢下手买牙膏。她满脸忧心地问身边的老伴:“怎么现在牙膏都讲究防蛀、美白、清火、专治口臭,写得这么夸张,哪种才是安全的?不会用出问题吧?”老伴哈哈一笑,却也说不出所以然。后来她闺女随口一句:“网络上说有些牙膏还会诱发癌症,咱们家得注意点!”
李阿姨愣住了,赶忙回家把卫生间那几支用了一半的牙膏摆出来,琢磨着到底扔哪支。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牙膏天天用,真的会危害健康、甚至致癌吗?你家里有没有“危险成员”?到底哪些牙膏不能再买了?别急,今天这篇文章,正要直面这个问题,带你一探究竟。
市面上的牙膏花样繁多,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从数块到数十块一支,什么专利抗菌、美白、除口臭,总让人眼花缭乱。可你是否注意到,有些牙膏配方里其实隐藏着对身体存在潜在风险的成分?据《中华口腔医学会》解读和多项实证数据示,部分牙膏中某些特殊添加剂被长期使用,可能对口腔黏膜和全身健康产生不可逆损害,甚至增加诱发癌症的风险。
权威专家黄璐主任(Helen齿科中心)在口腔健康讲座中指出,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关注以下3类“高风险”牙膏成分:
第一,含“三氯生”类抗菌牙膏 三氯生曾广泛用于抗菌牙膏,但医学证据显示,三氯生在体内停留,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诱发肝脏及甲状腺癌变的概率升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于2017年禁止三氯生用于抗菌洗手液及部分日用品。而《中国消费者协会》2021年调查显示,在国内10种畅销牙膏中,仍有3成以上含“三氯生”,被动接触风险不容小觑。
第二,含“二氧化钛”作为增白剂的牙膏 二氧化钛主要用于美白牙膏、儿童牙膏,国家药监局早有通报,纳米级二氧化钛颗粒可能穿过口腔组织,被长期摄入后累积于人体且“有潜在致癌作用”。欧洲食品安全局2021年发布的风险评估报告显示,高暴露量与消化道肿瘤相关,尤其对儿童群体有更大隐患。
第三,含“过量防腐剂/香精色素”牙膏 部分劣质或廉价牙膏,使用“羟苯酯类”防腐剂、人工香精以及化学色素,这些成分长期在口腔停留,刺激黏膜、损伤细胞DNA,增加口腔癌等相关肿瘤患病率。《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显示,普通家庭日常误用劣质牙膏、超剂量使用防腐剂、香精的暴露风险高达12.7%,隐形危害不断被医学界提示。
这三类牙膏看似普通,却于无形中威胁健康。你家里的牙膏,是否“榜上有名”?尤其是第一类,往往被忽视,值得警惕。
很多人觉得“牙膏刷干净牙齿不就完了,哪有那么多讲究”。其实不然,长期使用富含上述“高危”成分的牙膏,真正带来的危害远比你想象得要大得多!据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随机随访数据,连续6个月日用含三氯生、二氧化钛的牙膏,人体口腔黏膜损伤率上升14.8%,遗传损伤标记物高于正常人群11.2%。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几种变化: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黏膜红肿出血
数据显示,易感人群半年内溃疡发病率升高8.9%,反复溃疡可发展为恶性病变。
牙龈颜色、质地异常改变
如出现“苍白、易出血、不规则增生”,往往与长期化学刺激有关,是肿瘤前兆的警示信号。
机体免疫调节能力下降
慢性低剂量有害物质刺激,会增加口腔、消化道癌症潜在风险。医学会调查数据显示,长期高风险暴露者肿瘤发病率高出普通人约13.5%。
儿童、孕妇、老年人这些特殊人群,身体防护屏障更薄弱,一旦接触高风险牙膏,健康损害更明显。许多家庭忽视了“无症状早期隐患”,反复累积,极易酿成大祸。
安全用牙膏,你一定要看懂这几招,医生实用建议马上收藏
那我们应该怎样选牙膏、用牙膏,让自己远离这些健康风险呢?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及多位临床专家联合建议,安全护口腔,请你注意做到。
选购正规品牌,拒绝“三无”牙膏
首选国家药监局注册、成分公开透明、无“奇效”宣传的品牌;切勿贪便宜随意网购。
查看配方表,避开上述高危成分
认准不含三氯生、二氧化钛(特别是标注“纳米级”)、羟苯酯防腐剂的牙膏。尤其美白牙膏、儿童牙膏要多加警惕。
简简单单,才最健康
普通含氟牙膏足以满足日常防龋、美白需求;特殊功能型牙膏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切忌长期依赖。
刷牙方式同样关键
科学刷牙2-3分钟,避免大力横刷倒磨牙龈;刷牙后充分漱口,减少残留。
家庭成员定期口腔检查
尤其是口腔溃疡反复、牙龈异常、长期吸烟者,务必每半年到正规医院的口腔科做一次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如今市场上的牙膏五花八门,但守住健康底线,就是远离高危成分、细看产品配方、科学刷牙用漱口。安全,从丢掉错误的牙膏、养成明智选择的习惯开始。
别等健康出问题才后悔,现在检查你家用的牙膏还不晚,学会科学挑选,让癌症远离我们的生活!但请注意,每个人体质不同,实际健康状况以及产品适配还需具体分析。本文所述建议不等同于个体化诊断和治疗,若实际刷牙或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请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提供详细方案和检查,避免自行盲目处置。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华口腔医学会临床用药指南》
《中国消费者协会家庭口腔用品风险监测报告》
《美国FDA对三氯生及二氧化钛安全性政策解读》
《欧洲食品安全局风险评估报告》
《功能型牙膏安全性研究进展》
《北京市口腔疾病监测年鉴2022》
来源:梦然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