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热销10亿元!铜仁这碗酸辣粉有滋有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9:45 1

摘要:土特产是乡村的“金名片”,地处乌江流域的铜仁市思南县地大物丰,涌现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内涵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依托农业深加工与品牌化,正成为黔东乃至全省美食新晋代表。

土特产是乡村的“金名片”,地处乌江流域的铜仁市思南县地大物丰,涌现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内涵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依托农业深加工与品牌化,正成为黔东乃至全省美食新晋代表。

“陈薯”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北纬28度,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有喀斯特地貌与红砂土壤,良好的地理禀赋使思南县成为贵州红薯作物生长最好的地区之一,其所产红薯软糯香甜,富含叶酸、铁、钙、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近年来,思南县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加快红薯特色产业发展,红薯全产业种植面积、产品产量、市场产值已进入贵州红薯产业“第一方阵”,而由此成长起来的“陈薯”品牌也正日益成为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力量。

价值重构

从规模经济转向品牌经济

土特产撬动大产业,让小红薯成为边远山区农业致富龙头产业,“陈薯”品牌创始人、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诚功不可没。2018年,深耕建筑商砼行业的张诚回到家乡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创业,注资4500万元成立了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原有村级闲置红薯粉加工厂进行扩建升级,规划120亩建起GMP标准厂房,一心带领村民们发展红薯产业增收致富。

贵州佳里佳公司三道水厂区。

“过去,抓农业主要就是抓生产前端,重生产种植轻市场营销。现在行不通了,缺乏市场的支撑种植规模提升并不能换来效益提升,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为破解农产品难以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创业伊始张诚就不走寻常路,在做好红薯淀粉、粉丝(条)等传统深加工的同时,公司协同推进“陈薯”商标注册,从打造品牌入手策划产品标识,包装、企业文化,并对品牌相关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要求、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包装标志等全方面系统梳理设计,以品牌打开产品市场。

美丽的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

在质量策略上,公司引入全旋流提取、涂布制粉等先进工艺,所有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倾心打造“纯天然,无添加”的优质红薯系列产品,并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A级认证。产品已从传统的红薯粉,拓展至两大类30余个系列,涵盖100多个品种。

建立高效的市场体系,“陈薯”走多元化、高附加值路线。经过市场调研,公司针对年轻市场投资研发“陈薯”系列酸辣粉,推出方便速食、有机红薯、便捷零食、高端精品等产品。特别在酸辣粉系列,公司抓住贵州“喜辣宜酸”的饮食基因,将辣椒、酸汤等特色风味标准化,创新性地将“非遗酸汤工艺”与现代食品科技结合,开发出冲泡型酸辣汤粉、自热米粉等速食产品,这种“传统味觉+现代形态”的定位,既保留了古法工艺的文化厚度,又满足了都市快节奏需求,产品一经推出,深受消费者喜爱。

“丰收的喜悦”村民在收购点售卖红薯。

“一个品牌的成长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品质,更需要完善冷链仓储、分级分拣、电商物流等基础设施,打通物流微循环与销售大动脉。”如何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张诚开始了新的思考,“陈薯”加快实施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销售渠道,与邮政等多家物流商建立“云仓+供应链”合作机制,让“陈薯”每一款新品都能以最新鲜的姿态、最便捷的方式抵达消费者手中。

张诚认为,做品牌不仅仅是包装和设计,更要有规范的种植体系,使产品种植前端成为品牌最重要构成要素。公司陆续与中科院、省农科院、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研究单位及高校开展品种选育、改种植技术等深度合作,建成了贵州全省规模最大的红薯良种繁育基地,并面向全市吸纳规模种植主体,构建起乌江流域核心红薯产业经济带。目前,思南县红薯种植面积突破14万亩,“种红薯能致富”成为当地共识。

村民们在陈薯育基地劳作。

“种植规模并不等于产业效益,我们通过产品差异化定位和品牌化策划运营,使农产品从规模经济转向品牌经济。”张诚介绍,品牌赋能驱动公司实现从“做大”到“做强做优”转变,陈薯产值已从2018年的12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1300万元,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陈薯”成长为消费者口中“国民级”美食品牌。

市场培育

品牌闯出“大市场”

“8种口味,8种不一样的生活仪式感,您下了班回了家就有一碗热汤等着你。”在陈薯电商直播间,美食“推荐官”向网友介绍公司新品“粉飨诗珖”酸辣粉系列,让更多人分享来自思南的土特产。

打造“土特产”品牌更深的考量,是深入阐述“土特产”蕴含的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生态价值。讲好品牌故事,佳里佳公司不定期举办品牌活动、发布新品等方式,做好市场培育,注重线上品牌拓展,“大学生陈薯带货行动””好吃不贵·陈薯美味”“陈薯亿元村”“陈薯嗦粉局”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让思南“陈薯”变身“超级网红”。

美食推荐官在网络直播间推介新品。

品牌流量变销量,2021年9月淘宝大V直播首秀即实现销售600万元,2021年“双十一”期间销售额突破3500万元,2024年“双十一”单日销售额突破4700万元,网络零售市场持续呈现飙升,稳居红薯粉类榜首;2024年公司全年销售7.1亿元,陈薯酸辣粉位居抖音同类目销量榜首。“50多个主播分班次进行直播,采用‘直播即品牌叙事’的文化植入范式,让每一场直播都是一场农特产品展现与饮食文化的品鉴邀约,效果特别棒,现阶段平均日单量5万单以上。”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电商部培训导师陈田婷说。

进一步靠近年轻消费市场,佳里佳公司聚焦产品包装设计、口味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设立深圳公司作为品牌与研发中心,为品牌线上化与全国化发展提供支持,跨境电商销售直达欧美、东南亚市场。在推动线上营销的同时,陈薯也十分注重线下体验。从2019年开始,陈薯就开始加大对省外市场的开拓,先后与盒马鲜生、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成功销往全国各地,赢得了省内外大片市场。

陈薯系列产品。

品牌的成功不仅使企业自身突围,更得益于政府助力。近年来,思南县高度重视农特产品市场品牌建设,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宣传等举措,帮助提升思南“陈薯”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好品牌宣传者,思南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会、推介会等方式持续加大宣传推介,推出农产品促消费专项行动,纳入商务交流常选伴手礼名录,搭建对口帮扶地区优质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平台。在政府牵线下,佳里佳公司与多个东部城市经销商签订销售协议,多个产品通过“圳品”评价,使用“圳品”标志,思南红薯产品源源不断涌入大湾区消费市场。

思南红薯产业园鸟瞰图。

品牌印象持续在市场扎根,今年5月,以“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于浙江德清璀璨启幕,张诚作为“陈薯”品牌创始人登上论坛专场推介,深度分享品牌从萌芽到壮大的历程,吸引了国内外嘉宾关注,掀起陈薯品鉴热潮。

全链升级

亿级产业集群崛起

如果没有足够产能,即使建立再强大的品牌,也没有实质意义。在传统栽培方式产能受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提升产能,将品牌优势转化为更大市场优势,这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以农业特色品牌带动农业产业振兴,思南已经有了新的谋局,红薯产业发展不断加速——

物流仓储区。

思南县邀请省、市、县农业科技专家对红薯开展品种改良工作,经过多年优化选育改良树种,“陈薯1号”“陈薯2号”原种种苗成功问世,2025年公司全部种植自主研发品种,每年可节省购种成本数百万元。思南还在生产种植环节制定了严格的地方标准,对作物防控防治进行规范,组织科技服务专业队伍,开展集中培训和田间指导,从源头保障了“陈薯”原材料品质。

思南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陈薯全方位的支持,精心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的红薯产业园,配套废水处理、集中供热、产品研发及检验检测等公共设施,目前,产业园已建成两条日产12吨的红薯粉丝生产线,引进全自动智能化的包装,园区可年生产各类酸辣粉1亿桶,预计2025年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陈薯生产车间。

“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从红薯到淀粉只要十多分钟。”佳里佳公司生产部主任杨忠良介绍,这样可最大化保证红薯保鲜、不变质,而淀粉耐储存,可以随时加工成粉丝粉条,做到现产现销。

链上发力,引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在园区集聚发展,初步形成红薯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思南引进配套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新建一座年加工15万吨鲜薯的淀粉加工厂,引进一个包装盒生产企业落户红薯产业园,引进一个红薯粉调料包生产企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来思投资兴业,以红薯产业为核心的食品包装、物流运输、食品调味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一碗酸辣粉”谱写“土特产传奇”,思南“陈薯”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成为思南人民引之为傲的品牌特产,也是当地品牌赋能全产业链升级的创新实践。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