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中国人深陷失业风波!或将被AI代替,如何完成自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9:54 1

摘要:打开电脑想写会议报告,GPT早把框架搭好了,刷行业新闻时,瞧见AI能自己完成股票建模,你会不会突然心里一紧,照这么下去,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替了?

打开电脑想写会议报告,GPT早把框架搭好了,刷行业新闻时,瞧见AI能自己完成股票建模,你会不会突然心里一紧,照这么下去,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替了?

麦肯锡早就给过明确时间线,2030年前,中国差不多一半的工作内容要实现自动化,这意味着2亿劳动者必须赶紧转技能。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借着它的力,既守住饭碗,还能多赚点钱?

要跟AI好好“相处”,先得知道它到底有多大能耐。

这两年AI的变化是真快,前几年还总被吐槽“人工智障”,现在却能精准干活,核心是生成式AI从实验室走进了日常工作。

比如不少公司里,员工已经习惯用DeepSeek查资料、搭文案框架了。

从类型上看,AI主要分两类,各自的“长项”特别清楚,一类是生成式AI,像DeepSeek、ChatGPT都算这类,它能照着学过的数据,自己生成文本、图像甚至音乐。

比如商业分析师要整理基础数据,AI几秒钟就能弄好,HR筛简历时,AI能快速匹配关键词,比人工快好几倍。

另一类是决策式AI,擅长在复杂场景里选最优解,最典型的就是自动驾驶,遇到行人该怎么避让、堵车时怎么绕路,它都能实时判断。

但再厉害的AI也有“软肋”,它能做那些重复的、有固定规则的事,可永远替代不了需要“担责任”“出灵感”“做判断”的工作。

就像AI能写会议报告,却没法为报告里的结论“担责”,它能生成52万种“生辰八字解读”,可看不懂用户“求心安”的深层需求,更想不出“在软件里挂转运首饰链接”的盈利法子。

这些需要懂人心、做决策的事,才是我们手里最稳的“职业底牌”。

很多人担心“AI会淘汰整个行业”,但实际上,AI对不同职业的冲击差别大着呢,白领受的冲击比蓝领要大。

因为白领的不少工作都是处理信息、按规则执行,这些正好是AI最擅长的。

比如会计做基础核算、客服说标准化应答、程序员写重复代码,甚至需要实时互动的主播,风险都不低。

从数据能清楚看到,受影响较大的群体很明确,约2900万商业分析师、2200万IT与软件工程师、700万创意和艺术从业者。

这些岗位里“重复操作”“光靠数据”的部分,最容易被AI渗透。

但这不是说这些岗位会消失,而是要“升级”,比如程序员不用再花大量时间写重复代码,转而用AI优化代码、做技术决策,反而更有价值。

蓝领也不是绝对安全,比如快递行业的自动分拣早就普及了,以前需要几十个人的分拣车间,现在只剩机械臂在转。

可蓝领工作里需要“动手能力”“现场应变”的部分,AI暂时还做不到,比如快递员上门送件,遇到老人不会用智能收件柜,得耐心教,维修工到现场修设备,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

这些“得人到现场、灵活应对”的事,AI短期内还替不了。

其实不用等2030年,现在已经有人靠AI赚到钱了。

有两个例子特别典型,最近Venus的内测邀请码炒到了10万元,早期申请的人转手一卖就赚了一笔,这背后其实是“抓住AI工具早期稀缺性”,靠信息差赚钱。

还有一批人更聪明,今年春节时,“AI算命师”和背后的推广者,用DeepSeek生成解读内容,再结合大家对“未知的好奇”,不仅让AI算命软件卖得火,还靠挂首饰链接多赚了不少。

这些人没被AI替代,反而借着AI的“内容生成能力”,找到了新的赚钱路子。

这给我们提了个醒,普通人不用懂多深的AI技术,只要找到“AI能力”和“人的需求”的结合点,就能借着它的势赚钱。

比如你是做文案的,不用怕AI写文案,反而可以用AI快速出初稿,自己再花时间打磨细节、注入情感,效率反而更高。

你是做销售的,能用AI整理客户数据、分析需求,再用自己的沟通能力跟客户建立信任,成交率说不定还能提上去。

就像英特尔早期的思路,别人都在“淘金”(追新技术的红利),它偏要做“卖铲子的人”(提供核心技术),别人做电脑,它就做电脑的“心脏”芯片,靠差异化站稳了脚。

现在面对AI,我们也可以做“会用工具的人”,而不是“被工具替代的人”。

GPT之父奥特曼说过一句话,特别实在,AI不是来替代人类的,是帮我们找回“做人的特权”,把那些重复的活甩出去,去做更有创造力、更有温度的事。

这话真没说错,AI能提高工作效率,省下来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

比如设计师用AI画初稿后,专注于打磨作品的创意,老师用AI批改基础作业后,花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化需求。

英伟达CEO黄仁勋说得更直接,“未来AI替代不了人,但不用AI的人,会被用AI的人替代。”

这话不是制造焦虑,是提醒我们,AI就是个工具,不是对手。

2亿人需要转型的数字看着吓人,但背后其实是2亿个“升级自己”的机会。

你不用非要成为AI专家,只要做好两件事就够了,一是学会用AI做重复活,把时间省下来,二是守住自己的独特优势,懂人心、会决策、能出灵感。

等你能跟AI“好好协作”就会发现,它不仅不会抢走你的饭碗,还能帮你把饭碗端得更稳,甚至找到新的“搞钱”路子。

毕竟,未来职场里能赢的,不是“比AI更能干”的人,而是“会用AI让自己更能干”的人。

来源:沧海梦想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