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不是墙上的标语,也不是村口的新牌坊,而是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碗里的放心粮、脚下的平坦路。唯有让农民从政策、产业、生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乡村振兴才能扎下深根、结出硕果,否则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乡村振兴不是墙上的标语,也不是村口的新牌坊,而是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碗里的放心粮、脚下的平坦路。唯有让农民从政策、产业、生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乡村振兴才能扎下深根、结出硕果,否则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农民的“实惠”,首先要落在“钱袋子”的鼓起来上。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更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过去,不少农村守着好山好水却难换好收益,优质大米、生态果蔬要么“藏在深闺无人知”,要么被收购商压价,辛苦一年赚不到几个钱。如今,那些真正振兴起来的乡村,都找准了让农民获利的产业路径:陕西洛川的苹果产业,通过统一技术标准、打造区域品牌,让果农亩产收益从几千元涨到近万元;浙江安吉的白茶种植,带动全县80%农户参与,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河南光山的羽绒产业,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的加工厂就业,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这些案例证明,只有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收益环节,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赚得多”,乡村振兴才有最坚实的支撑。
农民的“实惠”,还要体现在“生活品质”的提上来上。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美生活。过去,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看病要跑几十里,孩子上学要走泥泞路,这些不便让不少农民向往城市。而现在,真正宜居的乡村早已换了模样:安徽黟县推进“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家家户户用上卫生厕所,村口小河重现清澈;四川眉山的村庄通了公交、建了文化广场,老人能在家门口的卫生室看病,孩子步行就能到现代化的村小读书;山东青州的村庄实现网络全覆盖,农民通过直播卖特产、用手机缴水电费,生活便利度不输城市。当农民不用再为“吃水难、看病远、上学苦”发愁,能享受到和城市同质的公共服务,才能真正留住人、聚起心,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农民的“实惠”,更要体现在“主人翁”的身份立起来上。乡村振兴不是“干部干、农民看”,而是要让农民成为决策的参与者、成果的受益者。江苏苏州的“村民议事会”,让农民自己投票决定村口公园怎么建、集体资产怎么用;江西赣州的“积分制管理”,农民参与村庄保洁、矛盾调解能换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既激发了积极性,又让村庄治理更高效。当农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能对乡村事务有话语权、对发展成果有获得感,才会主动投身乡村建设,让乡村振兴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说到底,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而“人”的振兴关键在于“实惠”的落地。农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政策好不好、发展实不实,要看自己的日子是否真改善、权益是否真保障。只有把“实惠”二字刻在乡村振兴的每一步规划里、每一项行动中,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才能让乡村真正焕发生机,实现从“外在美”到“内在实”的全面振兴。
来源:玩飞体谈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