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私域直播成为坑老陷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9:54 1

摘要:“一开始是在群里听讲座、答题领红包,后来就是在群里的带货直播间看各种‘狗血’剧情,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近日,北京市民江女士告诉记者,自己72岁的父母最近常常沉迷于在微信群里的各种直播间购买商品,包括保健品、三无化妆品等。

“一开始是在群里听讲座、答题领红包,后来就是在群里的带货直播间看各种‘狗血’剧情,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近日,北京市民江女士告诉记者,自己72岁的父母最近常常沉迷于在微信群里的各种直播间购买商品,包括保健品、三无化妆品等。

眼下,私域直播的“坑老”模式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以“1元10个富硒鸡蛋”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入群,通过每日红包、健康讲座维持活跃度,再以“伪专家坐诊”“演员康复案例”构建信任,最终用“限时秒杀”“亲情绑架”促成交易。这种“引流—培育—收割”的闭环,本质上是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对孤独的恐惧以及对数字技术的陌生,实施精准的情感操控。

私域直播的“坑老”乱象之所以猖獗,核心在于其“私密性”与“封闭性”。与传统公域直播不同,私域直播间需输入密码或通过邀请才能进入,直播内容无法回看,聊天记录可被商家随时删除,这为执法取证带来极大困难。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曾试图追踪一起保健品诈骗案,但因商家使用加密聊天工具、频繁更换收款账户,最终因证据不足无法立案。

法律层面的滞后性同样突出。现行《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虽要求直播内容保存2年,但私域直播常通过临时链接、个人微信交易规避监管;《广告法》对绝对化用语的处罚标准,在私域场景中因主体隐蔽、金额分散而难以执行。更严峻的是,部分线下门店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一旦出事便关门跑路,换个地方重开,形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恶性循环。整治私域直播“坑老”乱象,需构建“技术监测、法律严惩、社会协同”的三维治理体系。

技术层面,平台应承担主体责任。微信、企业微信等私域载体需建立直播内容存档机制,利用AI识别“神药”“根治”等关键词,对高频次诱导消费账号限流或封禁。浙江试行的“直播电商数字监管系统”已证明,通过区块链存证直播内容、追踪资金流向,可有效固定证据链,为后续执法提供支撑。

法律层面,需填补监管空白。一方面,可借鉴《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数据滥用的处罚标准,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设定更高罚款上限,甚至引入“行业禁入”制度;另一方面,推动制定《银发经济促进法》,明确私域直播的准入门槛、内容规范及维权机制,将“七天无理由退货”“产品功效明示”等条款纳入强制标准。

社会层面,需唤醒“沉默的多数”。家庭应成为第一道防线,子女需定期检查老人手机,帮助识别“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查询药品批准文号;社区可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银发数字课堂”,用典型案例揭露“狗血剧情”“亲情绑架”等套路;媒体则需持续曝光黑名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舆论压力。

私域直播的屏幕背后,是无数老年人对健康与陪伴的渴望。当技术被用于连接而非割裂,当监管被用于保护而非限制,银发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别让私域直播成为坑老陷阱,这不仅是商业伦理的底线,更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

文字:王琦;

主编:杨燕玲;

监制:李欣;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