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足联自己裁定!泰山申花争议终止足协坚持原判泰山队自认倒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8:17 1

摘要:2025赛季中超第24轮上海申花3-3战平山东泰山的对决,因两处关键争议判罚搅动足坛半个月。随着国际足联裁判专家组的技术定调,这场牵动争冠格局的“悬案”终于尘埃落定——申花球员马纳法的禁区手球不构成犯规,足协坚持当值主裁麦麦提江的原判,山东泰山只能接受“自认倒

国际足联裁定终局!泰山申花争议落定:足协维持原判,争冠天平暗移

2025赛季中超第24轮上海申花3-3战平山东泰山的对决,因两处关键争议判罚搅动足坛半个月。随着国际足联裁判专家组的技术定调,这场牵动争冠格局的“悬案”终于尘埃落定——申花球员马纳法的禁区手球不构成犯规,足协坚持当值主裁麦麦提江的原判,山东泰山只能接受“自认倒霉”的结局,而事件暴露的裁判体系问题仍在发酵。

争议原点:3分钟两重争议改写比赛走向

2025年9月12日晚的申花主场,比赛前20分钟就埋下争议的种子,两处判罚直接影响了比赛走势:

1. 手球疑云(第7分钟):泰山队刘洋左路传中,申花后卫马纳法起跳防守时明显张开右臂扩大防守面积,皮球击中其左上臂后弹出。主裁判麦麦提江未做表示,VAR也未提示介入,泰山队错失点球机会。慢镜头显示,马纳法的手臂姿态与“自然防守位置”存在明显偏差,这与泰山队赛前研究的“手球判罚尺度”形成冲突。

2. 角球破门争议(第18分钟):申花队汪海建主罚角球直接旋向球门,泰山门将王大雷在扑救时与申花球员李可发生身体接触后脱手,皮球入网。麦麦提江当即判定进球有效,泰山队申诉认为李可存在推搡门将的犯规动作,但VAR未启动回看程序。

这两处判罚让泰山队在客场陷入被动,尽管后续凭借克雷桑的两粒进球与申花战平,但到手的“争冠关键3分”变成1分,赛后俱乐部第一时间向中国足协提交书面申诉,附带12个角度的比赛录像片段佐证争议。

裁定始末:国际足联“证据不足”定调,足协照搬结论

这场争议的特殊性在于,中国足协裁判评议组首次因“内部无法达成共识”,主动向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请求技术支援,整个过程持续12天:

- 足协初评陷入僵局:在9月18日的第26期裁判评议会上,针对角球破门争议,评议组一致认定“李可处于静止位置,王大雷为主动后撤接触,不构成犯规”,明确支持原判。但对于马纳法手球,因“手臂接触部位界定模糊”,评议组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符合“身体不自然扩大”条款,另一派主张“需精准判断触球点是否在腋窝以下”,最终决定暂缓结论,提请国际足联裁定。

- 国际足联技术回应:9月24日,国际足联裁判专家组通过视频会议给出判定意见,核心依据有二:一是援引2021年IFAB修订的《足球竞赛规则》,强调“手球判罚需优先确认接触部位”;二是现有比赛录像分辨率不足,无法清晰证明皮球触碰的是“腋窝以下的手臂区域”,若触碰到肩膀或躯干则不构成犯规。专家组特别提到,“不能仅凭手臂张开姿态定罪,需结合接触部位的客观证据”。

- 足协终局通报:9月25日,足协公布第27期评议结果,完全采纳国际足联意见:认定马纳法手球“因证据不足不构成犯规”,汪海建进球“合法有效”,维持麦麦提江的原判。通报中还罕见澄清,麦麦提江比赛中“手指耳机的动作仅为常规通讯,并非VAR介入信号”,试图化解“VAR未履职”的质疑,但反而引发“为何不主动启动回看”的新争议。

各方反应:泰山认栽藏无奈,球迷炮轰“双重标准”

裁定结果公布后,各方态度呈现鲜明分化,折射出中超判罚体系的信任危机:

- 泰山队“被迫认栽”:俱乐部官方仅发布简短声明,称“尊重国际足联与足协的裁定结果,球队将专注于后续比赛”。但内部人士透露,崔康熙教练团队在战术会议上直言“这是无法理解的判罚”,球员群体则因“努力被裁判左右”产生情绪波动。有媒体拍到,泰山队门将王大雷在训练中情绪激动,一脚踢飞皮球——这场争议让泰山队与榜首蓉城的积分差距扩大到5分,争冠希望蒙上阴影。

- 申花低调回应:申花俱乐部未直接评论判罚,仅通过官微发布“专注下一轮”的训练海报。但队内球员私下表示,“国际足联的结论证明了判罚的公正性”,暗示泰山队的申诉是“无理取闹”。

- 球迷与媒体的质疑:争议迅速冲上热搜,球迷对比近期大连英博对阵深圳新鹏城的比赛——当时深圳球员杜加利奇因“手臂处于合理位置”被改判点球无效,而马纳法的张开手臂却因“证据不足”免罚,直指“判罚尺度双标”。媒体人徐江更是犀利吐槽:“难道要邀请银河系足联来判罚?视频不清成了遮羞布”。更有球迷发现,英超同期类似案例中,埃弗顿球员塔尔科夫斯基侧身时手臂贴体触球仍被判罚点球,凸显中外执行尺度的差异。

深层反思:裁判体系短板暴露,改革迫在眉睫

这场争议的终结,更像是中国足球裁判体系问题的“集中曝光”,而非矛盾的解决:

- 专业能力与独立性缺失:足协评议组需依赖国际足联才能定案,暴露国内裁判对规则理解的深度不足。数据显示,2025赛季中超已出现12次VAR介入后判罚反转,其中7次涉及手球判定,规则执行的一致性严重不足。

- 技术辅助沦为“摆设”:VAR本应解决“证据模糊”问题,但此次却因“视频不清”失效,暴露出中超转播技术标准与国际赛事的差距。球迷质疑:“动辄千万的转播投入,为何连关键镜头的清晰度都无法保证?”

- 申诉机制信任崩塌:泰山队的申诉经历让不少俱乐部意识到,现有机制难以真正纠正争议判罚。有中甲俱乐部透露,曾因裁判薪酬纠纷引发仲裁,折射出裁判群体职业保障与监管的双重缺失。

随着国际足联的裁定落槌,泰山申花的争议已画上句号,但留给中国足球的思考远未停止。当“证据不足”成为判罚依据,当本土裁判需靠国际足联“指路”,中超要实现真正的职业化,裁判体系的改革远比一场比赛的胜负更重要。而对于泰山队而言,“自认倒霉”的背后,是争冠路上难以弥补的遗憾。

来源:大霞聊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