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21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年会在福建厦门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麻醉学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学科前沿进展与实践经验。会议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杨建军教授,围绕术
引言
2025年9月18—21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年会在福建厦门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麻醉学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学科前沿进展与实践经验。会议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杨建军教授,围绕术后镇痛与慢性疼痛管理、老年与衰弱患者的围术期康复、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话题进行深入分享。
舒适化诊疗与慢性疼痛管理:从理念提升到规范落地
术后镇痛管理在我国近十余年取得了明显进步,早年间全国多中心调研显示,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高达68%;2023年,米卫东教授团队牵头的CAPOPS研究显示,该比例下降至48.7%。尽管取得了显著改善,但这一比例仍然偏高,直接影响加速康复外科(ERAS)康复进程,并增加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胃肠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风险,甚至与围术期死亡率相关。
国家层面对疼痛管理高度重视。2021年启动的 “千县工程” 明确要求县域医院建设麻醉与疼痛诊疗中心;2023年又发布 《关于加强医疗机构疼痛科建设和规范疼痛诊疗的通知》 以及有关舒适化医疗的政策文件,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在实际推进中仍存在多重挑战:社会认知不足,部分医生、患者及家属仍将疼痛视为“正常反应”;麻醉科人力紧张,临床精力优先保障手术麻醉,术后镇痛常被忽视;医保支付不足,术后随访和镇痛管理缺乏合理费用支持;药物选择受限,传统阿片类副作用较多,新型药物虽已出现,但证据仍待积累;多模式镇痛的组合策略尚缺乏统一共识,临床推广存在争议。
在此背景下,学组近年来推动多项举措。最新发布的《成人术后疼痛管理实践指南》 历时两年制定,并于2025年9—10月由中英文期刊同步刊发,在临床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上较以往显著增强,为规范化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工作重点将聚焦三方面:加强宣教,普及科学镇痛理念;以指南为依托推动诊疗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提升资源整合与流程管理。
慢性疼痛的管理同样受到日益关注。随着疾病治愈率的提高和患者生活质量需求的提升,术后切口痛(CPSP)逐渐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问题。其治疗不仅与急性疼痛管理密切相关,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微创介入、神经调控及康复医学紧密交织。未来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综合化和个体化,需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药学和护理等多学科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舒适、安全、有尊严的诊疗体验。
老年与衰弱患者的围术期管理:MMDT模式下的挑战与价值
ERAS的核心理念虽在20世纪由国外专家提出,但其本质追求并非新鲜概念。自古以来,医生和护理团队都希望患者能够尽快康复,只是过去缺乏系统理念和规范化措施,更多依赖经验与个体化探索。2006年,ERAS理念首次在中国落地,当时以上海中山医院与原南京军区总医院为发起单位,联合多家中心开展了结直肠外科的临床实践研究,这一举措奠定了我国ERAS学术与临床推广的基础。此后,随着理念的普及与学科建设的推进,ERAS逐渐在国内各级医院推广开来。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和衰弱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成为最大的挑战。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从2011年的13.4%左右迅速上升至2024年的22.0%左右,部分地区如上海虹口区已超过44%。与此同时,手术需求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国外相关研究数据显示,60岁以上患者已占手术人群的一半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共病与衰弱问题极为普遍:研究显示,75-79 岁老年人群的社会衰弱率约为 15%,85 岁以上人群约 40%以上。衰弱不仅表现为体力和肌肉功能下降,还涉及心肺、肝肾、内分泌等多系统储备不足,并可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社会功能减退。这些因素叠加,使老年和衰弱患者在围术期更易发生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在此背景下,MMDT(麻醉-外科-护理-康复)一体化模式的意义尤为突出。通过跨学科协作,将术前评估、术中精准麻醉与监测、术后镇痛与谵妄预防、早期下床及营养支持等关键环节整合,形成贯穿“术前门诊—病房—手术室—PACU—康复”的闭环链条,才能在高风险人群中真正提升康复质量与舒适化体验。
动脉置管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保障高风险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高风险和危重手术患者中,动脉置管与有创血压监测是围术期质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规范的通路选择是第一步。对于需要连续血压监测和血气分析的患者,动脉置管能够显著提升安全性。桡动脉因位置表浅、并发症少而最常使用,必要时可选择股动脉或肱动脉。导管的型号与材质同样关键,例如成人常用20G导管,若结合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质,可在保证监测精度的同时降低血栓形成与感染风险。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置管成功率,还减少了血管损伤和并发症,是值得推广的有效手段。
置管与维护的规范性直接决定了安全性。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基础,导管固定要稳妥,避免扭曲或移位,并保持通路冲洗以减少血凝块和空气栓塞。近年来带有流量控制阀的留置针逐渐普及,其在减少血液暴露、降低医护感染风险以及保障转运过程中的连续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细节的改进,使得动脉置管不仅是血压监测的“入口”,更成为提升质控水平的关键节点。
血流动力学的管理则需要动态化和个体化。袖带测压虽简便,但存在间断性与滞后性,难以及时反映循环波动;有创动脉压监测则可提供连续、即时的数值与波形信息,使医生能够更早发现低血压趋势并及时干预。结合心输出量、每搏量变异度、外周血管阻力等参数,能够更精准地判断是容量不足、心脏收缩力下降还是血管张力异常,从而科学选择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或延迟治疗。
动脉置管与动态监测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临床理念的体现。通过科学选择、严谨维护和精准解读,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高风险患者的全程管理中构建了一道安全防线,为围术期康复和长期预后提供了坚实保障。
舒适化诊疗与疼痛管理的体系化建设、老年与衰弱患者的闭环式康复模式,以及动脉置管与血流动力学的精细化监测,共同勾勒出现代麻醉学科的核心内涵。它们不仅是围术期安全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舒适化医疗真正落地的关键抓手。随着理念的普及、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协作的深入,麻醉学科正逐步从“确保手术安全”迈向“改善患者体验与提升生活质量”。这一转变既回应了社会老龄化与患者舒适化需求的挑战,也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在新阶段承担起更加广泛而深远的使命。
杨建军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主任
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疼痛学组组长、舒适化诊疗建设专项负责人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精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法国国家科研署(ANR)及荷兰科学研究会(NWO)评审专家
发表SCI论著332篇,>10分的40篇
Journal of Anesthesia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主编,182种SCI期刊审稿专家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