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4日下午,教育领域知名博主张雪峰的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B站等多平台账号突然被禁止关注。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热议,部分网友质疑平台“随意封禁”,另一些则认为其“言论越界”。从法律视角审视,这一事件平台规则与用户权益的平衡,更折射出网络空间治
张雪峰多平台“禁止关注”事件:法律边界与网络治理的深层博弈
文/叶雨秋
2025年9月24日下午,教育领域知名博主张雪峰的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B站等多平台账号突然被禁止关注。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热议,部分网友质疑平台“随意封禁”,另一些则认为其“言论越界”。从法律视角审视,这一事件平台规则与用户权益的平衡,更折射出网络空间治理中法律适用、价值引导与公共利益的复杂博弈。
一、事件回溯:从“教育焦虑”到“账号封禁”的争议轨迹
张雪峰(本名张子彪)以“说大实话”的教育理念走红网络,其核心观点是将就业导向与收入标准作为教育选择的核心依据。这种“功利化”教育观虽受普通家长追捧,却屡次引发争议:他提出“文科即服务业”,并将服务业解读为“舔”;抛出“新闻无用论”,认为新闻专业“闭眼选不如不选”;更在直播中宣称“若统一战争爆发,个人捐5000万”,被批评为“鼓吹战争”。这些言论不断将教育话题推向极端化,也使其成为舆论焦点。
9月24日,其主账号在微博、B站等平台被标注“因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被禁止关注”,而关联账号“张雪峰(https://baike.baidu.com/item/张雪峰/19735806)讲升学规划”仍可正常直播。面对媒体询问,张雪峰仅回应“是账号问题”后挂断电话,团队亦避谈具体原因。这种“模糊处理”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封禁合法性的质疑。
二、法律视角:平台封禁行为的合法性依据
(一)平台规则与法律规范的双重约束
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平台对用户账号的管理需同时遵守法律法规与内部规则。具体而言:
1. 内容合规性:若用户发布的信息违反《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如煽动极端情绪、歪曲事实真相,平台有权采取限制措施。张雪峰此前“鼓吹战争”的言论,可能触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不得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条款。
2. 账号信息真实性:根据规定,用户注册账号时若职业信息与真实身份不符,或账号名称、简介存在夸大、误导内容,平台可要求整改甚至关闭账号。张雪峰作为教育博主,其言论若被认定为“利用信息差制造教育焦虑”,可能违反平台对内容真实性的要求。
3. 社区公约的自主权:各平台《社区公约》通常明确禁止“传播歧视性内容”“恶意引导舆论”等行为。张雪峰将文科贬低为“舔”、否定新闻专业价值,可能被认定为“制造群体对立”,违反公约条款。
(二)程序合法性:平台封禁的流程要求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平台对违规账号的处理需遵循“警示提醒-限期改正-限制功能-关闭账号”的递进程序。从公开信息看,张雪峰账号系直接被“禁止关注”,未显示渐进式处罚过程。但需注意:
1. 紧急处置权:若用户行为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平台可依据《网络安全法》采取紧急措施,后续补全程序。
2. 证据留存义务:平台需保存违规行为记录,并向网信部门报告。目前尚无公开信息显示平台是否履行该义务,这成为封禁合法性的关键争议点。
三、争议焦点: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困境
(一)言论自由的边界:从“个人表达”到“公共影响”
张雪峰的支持者认为,其言论属于“个人观点表达”,平台无权干涉。然而,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并非绝对。《宪法》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张雪峰作为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公众人物,其言论可能对青少年教育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他否定新闻专业价值的言论,可能误导学生放弃符合自身兴趣的职业路径,间接损害公共利益。
(二)平台治理的挑战:规则透明度与执行一致性
此次封禁事件暴露出平台治理的两大问题:
1. 规则模糊性:各平台对“违规言论”的界定标准不一,导致用户难以预判行为后果。例如,微博标注“违反法律法规”,B站未明确具体原因,这种“模糊处罚”易引发公众对“选择性执法”的质疑。
2. 执行随意性:张雪峰关联账号“张雪峰讲升学规划”仍可直播,而主账号被封,这种“部分封禁”的操作缺乏统一标准,削弱了规则的权威性。
四、治理启示:构建法律框架下的网络生态
(一)完善立法:明确平台责任与用户权利
建议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细化平台对违规言论的判定标准与处罚程序,例如要求平台在封禁账号时同步公示具体违规条款及证据截图,保障用户的知情权与申诉权。
(二)强化监管:建立跨平台协同机制
网信部门可推动建立“全网违规信息数据库”,实现各平台处罚记录的共享与互认,避免用户通过关联账号规避监管。同时,定期发布典型案例,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三)提升用户素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批判”
学校与家庭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识别网络言论中的偏见与误导,培养理性判断能力。例如,针对张雪峰的“专业选择论”,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进行综合决策,而非盲目追随“热门导向”。
五、结语: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张雪峰事件为网络治理敲响警钟: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需以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前提,平台的治理权需在法律框架内行使。唯有通过立法完善、监管强化与用户教育三管齐下,才能构建一个既保障言论自由、又维护公共秩序的网络生态。对于张雪峰而言,此次封禁或许是一次反思的契机——教育者的责任不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引导价值;对于平台而言,则需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网络空间的清朗,最终取决于每一个参与者的选择。
来源:雨秋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