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吐蕃和回纥正准备联手攻打长安,三十万大军已经兵临关中。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765年那年冬天,西北边境传来一条让人不太敢相信的消息:
郭子仪,一个已经年过花甲的老将军,居然一个人去了回纥大营。
没带兵,也没带护卫,就这么骑着马过去了。
那时候,吐蕃和回纥正准备联手攻打长安,三十万大军已经兵临关中。
朝廷慌了,百姓跑了,皇帝差点准备迁都。
所有人都觉得,这次恐怕是真的撑不住了。
可郭子仪偏偏选了这个时候,只身进入敌军营帐。
这事儿传出来,连他最亲近的部下都吓傻了。
“老爷子疯了吧?!”
可他没疯。
他知道自己在赌命,也知道自己是朝廷最后的筹码。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会儿的长安,表面上是帝国的心脏,实际上早已伤痕累累。
安史之乱刚刚过去不到十年,朝廷元气未复,地方藩镇各自为政。
西北边防几乎是空的,兵源调不动,粮草也跟不上。
偏偏这个时候,仆固怀恩——一个曾经的唐朝将军——突然反水。
他联合吐蕃、回纥,打算直接夺取关中。
这个人熟门熟路,知道唐军的每一个弱点。
吐蕃和回纥也不是省油的灯。
吐蕃当时正值全盛,刚拿下凉州一带,势头正猛。
回纥则是安史之乱期间的“救兵”,但打完仗后胃口越来越大,眼看着就不打算走了。
这时候的唐朝,说白了,已经没人敢打仗了。
边将们一个个装病推辞,文官也只会写奏章。
唐代宗虽然亲征,但兵力不过几万,全靠硬撑。
郭子仪那时候已经退居二线,住在华州,手里也没几兵几卒。
但皇帝实在没办法了,把兵符一交,说了一句:“只有你,能救得了这个国家。”
他没推辞。
可他也知道,仗是打不赢的。
敌人三十万,他顶多凑出七八万,还都是拼凑出来的老弱残兵。
正面硬拼,那是送死。
但他想起了一件事:回纥那边,有些人以前是跟他一起打过仗的。
安史之乱的时候,回纥曾经出兵帮助唐朝平叛。
那时候郭子仪是主帅,很多回纥将领都服他。
尤其是现在的可汗药葛罗,年轻时就跟他打过交道。
他决定赌一把这层关系。
这才有了那一场孤身入营的举动。
据当时在场的唐使记载,郭子仪刚到回纥大营,药葛罗就亲自出迎,不仅没动刀兵,反而下马行礼。
那场会面没有记录太多内容,但后来的结果说明了一切。
郭子仪用了一个很老派的策略——讲恩情。
他说:“当年大唐危难,是回纥出兵相救;今天你们若助吐蕃攻我,岂不是背信弃义?”
又说:“仆固怀恩已死,吐蕃贪婪无度,迟早也会对回纥下手。
与其被人牵着走,不如与我联手,再造功业。”
他没有许诺土地,也没有许诺金银。
只是摆事实,讲道理。
药葛罗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了一句:“郭大将军,我信你。”
第二天,回纥宣布退出联军,并愿意与唐军合作反击吐蕃。
消息传回长安,朝廷上下几乎不敢相信。
这还没完。
郭子仪立即调动军队,与回纥联军西进,在灵台西原截住了正准备撤退的吐蕃部队。
那场仗打得很快。
吐蕃军带着抢来的财物和百姓,行动迟缓。
而唐军和回纥军士气正盛,又有郭子仪亲自指挥,几天时间就击溃了主力。
“斩首五万,俘虏上万,取回失地”,这是《旧唐书》里的记载。
灵台西原,从此成了郭子仪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役。
这场胜仗来得突然,但不是偶然。
郭子仪能赢,不是靠兵力,而是靠人心。
他清楚地知道,哪怕是敌人,也可能是朋友。
只要抓住那一点点信任,就能扭转整个战局。
回到长安后,郭子仪没有请功,也没有多言。
他只说了一句:“国家危难,臣子尽力。”
这事儿之后,唐代宗对他更加倚重。
朝中上下,也没人再敢小看这个老将。
他后来活到了85岁,历事四朝,从来没被贬过,也没被猜忌过。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这几乎是奇迹。
据说他死后,有士兵在灵台西原立了一块小碑。
碑上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刻了几个字:
“郭公至此,敌不敢前。”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
周一良,《唐代社会与制度研究》,三联书店,1993年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来源:技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