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末年的书坛是书法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个阶段的书法家崇尚创新,他们不再追求以元代赵孟頫为代表的二王一路书风,而是大胆求新,出现了诸如徐渭、王铎、张瑞图、倪元璐等为代表的明末书法群体。
明朝末年的书坛是书法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个阶段的书法家崇尚创新,他们不再追求以元代赵孟頫为代表的二王一路书风,而是大胆求新,出现了诸如徐渭、王铎、张瑞图、倪元璐等为代表的明末书法群体。
其中王铎徐渭的书法我们很熟悉了,而张瑞图的书法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关注度。他的书法采用的是较为特殊的笔法,不似传统用笔那样方圆结合,而是棱角分明,呈现更多的折笔,运笔过程左右横扫,铺豪痕迹明显,如秋风扫落叶,奇绝横生,让人眼前一亮。在当时,他的书法和董其昌的书法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被后人评价为可以和董其昌齐名的书法大家。
而这件草书千文作品,是张瑞图作品中稍显平和的一件,因为其中似乎多了一些圆笔,并不像他的其他作品那样都是棱棱角角的,但是整体感觉仍是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个性化特征依然鲜明。
张瑞图草书突破了传统文人只写小字的局限,大多是大幅的创作,字体雄浑开张,不拘小节,用笔迅疾而干脆,结体舒朗而丰富。他的书法曾在明之后的一段时间不被重视,原因是与传统文人的书风差异太大,再加上明之后的清代盛行馆阁体,像张瑞图这样的书风,自然不受当时知识分子的喜欢。
但是他的书法在当代被逐渐“发掘”,并且热度还在上升,原因是这种长篇巨制的大字草书,正符合当代书法创作的需求。因为现在的书法创作,尤其是为大型展览创作作品,多是大尺寸的创作,而晚明这些书法家的书法则成为非常重要的借鉴对象。
只不过,像张瑞图这样极具个性化的风格,只可借鉴不可作为初学者的临摹对象。因为其过于个性化的用笔一定会限制初学者在后期的成长空间。他只能作为我们从小字向大字过渡时的一个参考。学好的话会是如虎添翼,但是学不好就会成为学书者一生甩不掉的包袱了,所以只能适度借鉴。
来源:晋韵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