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教育版图加速重构的今天,贵州大学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西部高原奏响国际化办学的激昂乐章。从科研平台的“高原筑峰”到人文交流的“四海通衢”,从人才培养的“中西合璧”到文化传播的“润物无声”,近五年,这所百廿学府正以三大创新举措,书写新
在全球教育版图加速重构的今天,贵州大学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西部高原奏响国际化办学的激昂乐章。从科研平台的“高原筑峰”到人文交流的“四海通衢”,从人才培养的“中西合璧”到文化传播的“润物无声”,近五年,这所百廿学府正以三大创新举措,书写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贵大样本”。
硬核突破:科研合作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
2025年6月16日,贵州大学科技园主任王爱华与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茜到Madhyama Palata示范茶园调研
2024年10月,“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入选第四批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名单。这是贵州省首个获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标志着学校在国家对外科技合作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平台建设“连点成网”:“学校现有1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涉外平台与基地共计64个,其中部省级国际(地区)合作平台与基地等19个,厅级国际(地区)合作平台与基地7个,国际组织与联盟22个,校级国际(地区)合作平台与基地16个。”贵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洪云介绍。贵州大学构建起“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国际科研协作体系,10个ESI全球前1%学科与64个涉外平台形成“磁极效应”。依托东盟研究院、波罗的海研究中心等,连续承办“中国—东盟溪山论坛”等,为中国-东盟合作、西南边疆发展等议题的深入研究搭建了平台。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组织推荐、贵州大学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创新合作研究”项目获科技部批准立项。近三年,90余项省部级涉外项目在绿色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开花结果,技术输出至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12个国家。
2025年5月18日,联合实验室师生在Madhyama Palata示范茶园进行防控效果评估
科研成果“落地生金”:贵州大学印度籍博士后因塔志,一直致力于研究食用菌,足迹踏遍中国、印度各地,开展考察、调研、研究工作,已收集超过2000种蘑菇物种,发现5种新物种。他不断将从贵州大学学到的食用菌栽培中的关键技术——控温湿度和病害防治传授给印度当地农民。“我运用专业知识指导农户种植高附加值食用菌,传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培育方法,既增加收入又减少对传统作物的依赖。与此同时,我还教会他们病害防治方法。”他自豪地说。
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在澜沧江-湄公河一带,贵州大学研究成果——热带种养殖技术正逐步以基地为中心集成示范与推广,惠及当地农户。Hafiz Muhammad Usman、Khadija Javed、Maqsood Ahmed博士在巴基斯坦开展农业病虫害管理方面的技术推广,Entaj Tarafder、Velsankar Kuttralam博士在印度开展蘑菇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这些“贵大智慧”正沿着“一带一路”生根发芽,学校也因此成为西南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的“标杆旗舰”。
2025年1月24日,联合实验室师生在斯里兰卡Madhyama Palata茶园进行田间调查
软实力赋能:人文交流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当乌干达留学生马瑞恩举起“桥见贵州”短视频大赛金奖奖杯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位中文名叫“林峰”的非洲青年,用镜头记录下北盘江大桥的雄伟身姿,作品点击量突破500万次。“我想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他的故事,正是贵州大学“留学贵大”品牌的生动注脚。
学术交流“破圈融合”:学校创新“会议+”模式,将学术会议打造成人文交流的盛宴。中国—东盟建成环境更新与智慧能源发展研讨会,为构建可持续、宜居、低碳的未来城市搭建了思想碰撞、经验交流、合作互鉴的国际化平台;“中国—东盟溪山论坛”激发了各国专家学者的学术创新活力;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高峰论坛,全面展示了全球优秀生态文明智库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了智库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些活动已然成为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活动的特色亮点项目,持续为国际人文交流注入新动力。“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子,在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中分享知识、跨文化交流、深化理解、增进认同。”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说。近五年,贵州大学连续主办、承办和协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华人生命科学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132场,吸引60国5000余名嘉宾,促成中泰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20多个跨国项目落地生根。
2025中国—东盟溪山论坛开幕式现场
人才培养“中西合璧”:贵州大学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国际研学+学科竞赛”双轨体系。资助71名学生赴世界名校研修,让学生在国际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中汲取知识养分,拓宽国际视野。“大北农创新班”的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辛香玮,至今难忘在剑桥大学实验室的日夜。“当我的研究数据被国际期刊收录时,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在剑桥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方法和技术,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学科竞赛,学生在突尼斯国际科技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中斩获12项国际大奖。这些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2024年,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出国境深造率达到68.6,其中44.1%升入QS前100高校,形成“本硕贯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链条。通过与国外高校的深度合作,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为后续的深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特色引领: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双向奔赴”
“第二、三次讲座就有西班牙青年学子拿着中国画工具材料到现场,使我很感动!”贵州大学徐恒教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的中国书画教学交流活动,受到了当地年轻学生的热烈欢迎。作为贵州省在欧洲设立的首个孔子学院,萨拉曼卡大学孔子学院致力于构建“语言-文化-思维”三位一体的国际中文教学体系,通过系统设计中国文化讲习课程、定期举办中国文化公益雅集等活动,帮助西班牙学生深入理解中文背后的文化逻辑与历史底蕴,从而实现“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的文化愿景。
文化传播“创新表达”:“期待两校以孔院为桥梁,以语言为舟、文化为帆,共同书写孔子学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崭新篇章。”校党委书记杨未在萨拉曼卡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表示。学校已建成3所孔子学院,并通过国际文化节、美食嘉年华、中文歌曲大赛、“留学生之夜”等品牌活动,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学校还打造了“留学贵大”品牌矩阵,开设20余个全英文专业,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中文+太极”“中文+大数据”等特色课程,将中文学习与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提高中文水平的同时,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贵州的农业技术比较先进,我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将所学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带回泰国;期待以此活动为契机,把家乡的榴莲、椰子等产品介绍到贵州,促进两个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交流”,泰国兰实大学学生Banlop Leelahasilp表示。在泰国,贵州大学举办了30余场线上汉语培训系列活动,覆盖3000余名师生,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了泰国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泰国汉语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相关项目获泰方教育部门高度评价,进一步提升了贵州大学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影响力。
徐恒教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孔子学院开展中国书画教学交流活动
社会服务“技术赋能”:“火龙果文创惊艳亮相,罗甸特色产业搭上国际化快车!”黔南州文旅局称赞道。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工程技术学院的“Hi, Lora!”实践队,在Professor Paul等国际教师指导下,结合工业设计专长,开发文创产品、电商小程序、双语宣传片及直播带货模式,为罗甸火龙果产业注入国际活力。学校组织外籍专家和博士团队深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将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当地,帮助当地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2024年,5名外籍专家将贵州脱贫攻坚经验带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当地农民传授贵州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实践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展示了贵州大学在国际社会服务中的责任与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贵大智慧”和“贵大力量”。
从云贵高原到印度洋畔,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贵州大学的国际化脚步从未停歇。这里既有科研合作的“硬核突破”,也有人文交流的“温暖叙事”;既有文化传播的“创新表达”,也有社会服务的“技术赋能”。正如校长宋宝安所言:“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引进来’或‘走出去’,而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贵大方案’。”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个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国际化办学新格局正在徐徐展开。
康梅花 刘雪梅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