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汽车”,股票代码:09973)正式登陆港交所,此次IPO发行价为30.75港元/股,开盘涨超11%,市值近2000亿港元,由此缔造今年最大造车IPO。
港交所迎来一个年度IPO。
投资界获悉,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汽车”,股票代码:09973)正式登陆港交所,此次IPO发行价为30.75港元/股,开盘涨超11%,市值近2000亿港元,由此缔造今年最大造车IPO。
这一次,奇瑞汽车引入13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约5.87亿美元(约合45.73亿港元),阵容中既有知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还有国资,囊括了JSC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Fund SPC(代表ShanRui SP)、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上海景林及CICC Financial Trading Limited、香港景林、黃山建投、晶汇瑞盈、Horizon Together、大家人寿、Martis Fund、国轩香港、合肥建汇、中邮理财、星宇香港等。
回想1997年,奇瑞汽车从长江之畔的小草房起步,历经数十年崛起为世界级造车巨头,驶上了五大洲的街头巷尾。某种程度上,奇瑞汽车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变迁历史的一缕缩影。
何以奇瑞?
藏在招股书的秘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奇瑞汽车的江湖地位——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计算,奇瑞汽车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
如果把限定条件变得更为苛刻,即在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要找到一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国内销量及海外销量同比增长均能超过25%的乘用车公司,这个答案大概只有奇瑞汽车。
2024年,奇瑞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激增267.4%,燃油车销量同比增长29.2%,国内销量同比增长56%,海外销量同比增长37.4%,是行业内少有的“全品类、全市场”均衡增长代表。
销售端的亮眼表现也体现在营收上。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奇瑞汽车营收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7.1%。来到2025年一季度,奇瑞汽车依旧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实现682.23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4.2%;期内利润为47.26亿元,同比增长超90%。
营收和利润双增长,正是奇瑞汽车此次港港IPO能够一举引入13家基石投资者的关键因素。基石投资作为港股IPO生态中独特而重要的市场机制,最为看重的便是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盈利能力,凭此才能向市场传递强有力的投资信心。
以燃油车起家的奇瑞汽车,如今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也正在快速攀升。招股书披露,2025年前3个月,新能源汽车中来自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增程式电动汽车收入为107亿元,上年同期为25.84亿元,同比激增314%,同时占乘用车营收比例提升至17.5%;来自纯电动汽车收入为79.56亿元,上年同期为20.12亿元,同比大增295%,占乘用车营收比例则提升至12.8%。
这一幕幕再次证明,技术创新是支撑一家企业生存的底盘。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此前在公开演讲中曾表示,他一直跟内部强调,奇瑞汽车不追求销量排名,“我们一直认为质量的排名比销量重要,利润的排名不如创新重要。”
一直以来,奇瑞汽车都坚持着“技术立企”的发展理念。凭借此前在燃油车技术的深厚积累,奇瑞汽车也迅速实现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的技术突破。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奇瑞汽车的高性能混合动力发动机拥有领先业界的热效率;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动机油电转换效率达到3.7度/升,名列行业前茅;电混DHT在纯电模式下的最高机械效率,亦可位列全球前列。
奇瑞汽车对于研发投入更是毫不吝啬。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奇瑞汽车拥有超过14400名专业研发人员,占非生产员工数量逾50%;同时,奇瑞汽车2022年、2023年、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1.28亿元、68.49亿元、105.44亿元,对应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65.9%和53.9%,2025年第一季度的研发投入则为27.61亿元。
时至今日,奇瑞汽车已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研发体系,包括开阳创新开放联合体、瑶光实验室,以及分布在中国、欧洲、南美、北美以及东南亚的研发中心。这一体系涵盖基础和跨学科研究、核心技术和创新功能以及汽车量产,从而实现“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
一个始于安徽的造车故事
任何一家伟大的企业,都不会忘却来时走过的路。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芜湖市提出建设汽车城的构想,力邀在一汽工作多年的尹同跃回乡造车。此时的尹同跃在汽车圈已经小有名气,他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便北上进入一汽集团工作,后在1991年升任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获评一汽“十大杰出青年”。
尹同跃果断响应家乡号召,1996年毅然回到安徽,参与筹建奇瑞汽车。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是奇瑞汽车创立之初最真实的写照,但尹同跃依旧带领团队,在芜湖城北荒滩的几间茅草房中开启造车之路。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尹同跃曾直言,“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确实条件很差,资源很少,然后我们就一步一步地咬紧牙关、永不放弃,一直往前走。”
就这样,奇瑞汽车在1997年1月正式成立。同年3月,奇瑞发动机一厂破土动工,打下第一根桩。历时两年,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发动机在1999年5月正式下线;七个月后,首辆奇瑞轿车——000001号“风云”成功下线,实现了奇瑞自主造车“从0到1”的突破。
此后,一个个里程碑时刻接踵而至:2001年,奇瑞汽车首批轿车出口中东;2003年,奇瑞汽车推出了一代神车奇瑞QQ;2007年,奇瑞汽车成为首个突破百万销量的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仅过去8年时间,又迎来了第500万辆奇瑞汽车下线。
快速崛起的奇瑞汽车,赢得一批投资机构的长期认可。其中,IDG资本在2023年和2024年初两次坚定投资奇瑞,并安排投后赋能团队持续在深度国际技术合作、欧洲主流市场开拓、股权资本结构优化、新业务拓展布局等方面助力。
2023年,奇瑞决心全面转型新能源,尹同跃在这年年底说:“2024年,奇瑞在新能源的行业排名上就不会这么客气了,一定会进入头部位置。”
正是在这一年,奇瑞汽车相继推出iCAR、智界品牌,同时打造了星途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序列星纪元,并在奇瑞、捷途品牌下分别推出新能源序列风云、山海。
“瑶光2025”则是奇瑞布局新能源赛道的核心战略。经过不断探索,奇瑞在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猎鹰辅助驾驶和银河生态五大技术领域全面进阶,实现了鲲鹏电池、端到端大模型、智舱大模型、飞行汽车、云台智能底盘2.0等超过10项重点技术突破,构建起奇瑞高质量技术的价值创新链。
效果立竿见影。奇瑞iCAR品牌2024年销量达64500辆,智界R7上市两个月就拿下大定4.2万台,创同价位纯电SUV销量新纪录。2024年,奇瑞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67.4%,兑现“新能源不客气”宣言。
至此,奇瑞汽车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产品序列,五大品牌各自定位鲜明,却又能协同驱动整体增长。其中,奇瑞主品牌打造安全舒适、质量过硬的一线品牌,捷途强调“越野性能”,星途突出“豪华科技”,iCAR 主打“场景智能”,智界聚焦“高阶智驾”,每个品牌都有专属的技术卖点。
这里有一组数据——2024年,奇瑞汽车共有八款车型的平均月销量超过10000台,分别为瑞虎8、瑞虎7、捷途旅行者、瑞虎5X、捷途X70、艾瑞泽8、OMODA 5及智界R7,既有燃油车又有新能源车,车型同时覆盖轿车与SUV。
不难发现,奇瑞汽车凭借全场景、多品牌布局,不仅避免了内部同质化竞争,还能够加速在目标市场上攻城略地。这也让奇瑞汽车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和信赖,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想起巴菲特说过,“优秀的品牌可以帮助公司树立广泛的客户忠诚度,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股东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站上敲锣舞台的奇瑞汽车,似乎便是如此。
中国新能源汽车征途
出海时代
完成港股IPO,奇瑞汽车再次站在新的起点。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全球乘用车总销量为7430万辆。预计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2030年的总销量将达到9010万辆,而2035年将达到1亿辆。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高,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由2024年的23.0%提升至2030年的47.0%。其中,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48.9%。
相对应的,2023年及2024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乘用车出口国。展望未来,预计到2030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将达到696万辆,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5%。
投资圈一个普遍共识,出海被视为未来长期的系统性新机会。正如一位创投大佬所言,奔赴全球化市场的星辰大海,是一家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该做的事情。毋庸置疑,全球化是当今汽车行业的共同命题。
早在2001年10月,奇瑞首批10辆“风云”轿车经天津港出口中东,开始批量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奇瑞整车出口海外市场“零”的突破,也自此拉开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海篇章。
数据显示,奇瑞汽车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量第一,海外市场营收令人印象深刻。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4年,海外市场营收分别为303.87亿元、770.6亿元和1008.9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2.8%、47.2%、37.4%。今年一季度的海外营收规模依旧呈现增长趋势,达到262.8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2024年一季度的37.1%增长到38.5%。
具体到2024年,奇瑞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市场的销量在中国自主品牌中均处于领跑地位。这种多极增长格局有效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增强经营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深耕海外多年,奇瑞汽车有着难以复制的优势。截至2025年3月31日,奇瑞在海外有2958个经销商网点,遍布亚洲(中国除外)、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这种深度渠道网络,为奇瑞构成了显著的竞争壁垒。
同时,奇瑞还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布局。公司在国内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同时在海外通过KD组装模式布局生产基地。这种灵活的产能布局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更好地适应了不同市场的需求。例如2024年11月,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合资工厂正式启动首款车型的生产。这是中国车企首次在欧洲实现本地化量产,标志着中国汽车出海进入新纪元。
在尹同跃看来,本地化是奇瑞高质量出海的密码,以可承受的价格、可持续的发展与当地企业高度协同、深度融合。他还强调,要为客户、为目标市场所在国创造价值,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做到“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
众所周知,在燃油车时代,海外汽车品牌牢牢掌握着话语权;时移世易,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加速出海,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成为新技术新市场的开拓者,同时也在宣告全球汽车产业重心加速东移。
“我们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和我们的同行、我们的上下游建立汽车行业的统一战线,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实现更多共赢的机会。我们要做一个出海的文明使者,争取不给国家增加麻烦,争取成为国家与海外关系的一种纽带。”尹同跃曾强调。
回首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用代表中国当时领先世界的最先进技艺水平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建立了欧亚文明交汇之路。
如今,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车企集体登上世界舞台,积极拥抱这场全球出行变革浪潮。说到底这背后仍是一场时代之战,意义可能远远超出了汽车本身。于中国车企们而言,“路虽远,行则将至”,属于他们的新征途才刚刚开始。
来源:投资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