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小孩”乌龙背后:认错引发的全民恐慌,为何总被谣言牵着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4:41 1

摘要:9月24日晚,四川眉山远景楼的一场误会,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成“人贩子抢孩子”的惊悚新闻。短短几小时内,“抢小孩”视频传遍全网,直到凌晨警方辟谣才还原真相:原来是两家人带着身高、衣着相似的两岁男孩,因误认孩子引发纠纷。一场虚惊,折射出的却是当下信息传播中的深层焦虑

9月24日晚,四川眉山远景楼的一场误会,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成“人贩子抢孩子”的惊悚新闻。短短几小时内,“抢小孩”视频传遍全网,直到凌晨警方辟谣才还原真相:原来是两家人带着身高、衣着相似的两岁男孩,因误认孩子引发纠纷。一场虚惊,折射出的却是当下信息传播中的深层焦虑。

事件起因极为普通:青海游客李某航和眉山本地孩子李某棋,都是2岁左右,身高体态相似,在远景楼同一区域玩耍。当眉山老人周某文带孙子离开时,照看李某航的两位女士误以为对方带走了自家孩子,上前阻拦。周某文则误以为对方抢孩子,双方争执引来围观。

但视频传到网上后,细节被模糊,“抢小孩”成了核心标签。警方通报后,网友才发现:所谓“抢孩子”,竟是因孩子都姓李、外貌相似、甚至穿着同款蓝色上衣。这种巧合的叠加,本是生活戏剧性的一面,却在传播中成了恶性事件的“证据”。

从“人贩子用迷药”到“学校附近抢孩子”,类似谣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其传播逻辑高度相似:

利用共性恐惧:孩子安全是家庭最脆弱的神经,轻易触发集体焦虑;信息碎片化:现场视频只截取争执片段,前因后果被裁剪;标签化传播:“抢小孩”三个字自带流量,比“误会”更具传播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使警方辟谣后,仍有部分网民坚持“事情没那么简单”。这种“怀疑主义”背后,是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深层不信任感。

巧合的是,同日“学信网”因自动回复异常被推上热搜——用户输入“给我发通知”,竟收到“计划生日当天结束生命”的诡异回复。虽然后台修复后解释为系统故障,但这两件事共同暴露了数字时代的传播风险

机器算法或人工失误可能被过度解读;社交平台缺乏即时纠错机制,任由谣言发酵。

当技术赋能传播的同时,也放大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东坡警方此次反应迅速,凌晨1点即发布通报,且细节清晰(如注明孩子姓名、籍贯、误认原因)。但这种“高效辟谣”仍面临两大挑战:

辟谣信息触达率远低于谣言:许多人只看到“抢孩子”视频,未必关注后续澄清;信任赤字难弥补:部分网民习惯性质疑官方通报,认为“必有隐情”。

要打破循环,需三方合力:

这起事件最讽刺的结局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儿童安全问题(如溺水、交通事故)常被忽视,而小概率的“抢孩子”谣言却反复收割流量。

当我们为一场乌龙愤怒时,或许更该问:为什么我们宁愿相信人贩子无处不在,却不愿给孩子穿件显眼衣服、教他背熟家长电话? 安全感,从来不是靠传播恐惧建立的,而是靠每个细节的守护。

来源:媒体人北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