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办居住证得跑到派出所,现在警务室就在小区门口,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家住未央区的王女士,拿着刚办好的居住证,对家门口的警务室连连称赞。这温暖的一幕,正是未央分局以133个社区警务室为支点,深入践行“派出所主防”理念,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预防警务
一直以来,西安公安深耕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让服务更接地气,平安更有温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33个家门口警务室构建主防“新体系”
“以前办居住证得跑到派出所,现在警务室就在小区门口,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家住未央区的王女士,拿着刚办好的居住证,对家门口的警务室连连称赞。这温暖的一幕,正是未央分局以133个社区警务室为支点,深入践行“派出所主防”理念,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未央分局大明宫派出所所长介绍为打破传统警务“坐堂办公”模式,将133个警务室直接建在社区门口、居民楼下,每个警务室配备1名社区民警、1名辅警及多名社区治安协理员,实现“一区一警、一警一团队”的精准配置。这些警务室不仅承担着治安巡逻、隐患排查的职责,更把“便民服务窗口”搬到了群众身边。
在大明宫派出所景家社区警务室,民警童子龙的“便民服务包”成了居民口中的“百宝箱”——里面装着居住证办理指南、反诈宣传手册、应急药品,甚至还有为老年人准备的老花镜。“童警官,我家孙子要上小学,需要开居住证明,您看咋弄?”一大早,居民张阿姨就来到警务室咨询。民警一边拿出表格耐心讲解填写规范,一边联系社区工作人员核实信息,当天下午就把办好的证明送到了张阿姨手中。
除了常规服务,各警务室还结合社区特点推出“定制服务”:针对上班族推出“周末预约办”,针对老年群体提供“上门办”,针对商户开展“集中办”。截至目前,133个警务室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业务2.3万余件,上门服务8000余次,群众满意度达98.6%。
您的“安全礼包”请查收
连日来,高新分局兴隆派出所深入医院、社区及商户开展分层分类普法宣传,为辖区群众送上秋天的第一份“安全知识大礼包”。
“您要是接到‘医保账户异常’的电话,会直接按对方要求转账吗?”在国际医学挂号大厅,网格民警周小一与就诊家属展开“情景对话”,精准对接医院场景的诈骗风险。
针对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易因“精力分散”遭遇诈骗的特点,周小一模拟“冒充医护催缴住院费”“虚假医保报销”等常见情景,引导大家现场判断应对方式,再结合真实案例拆解诈骗分子的话术漏洞,让患者牢记“正规医保部门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医护人员不会私下收取费用”。当有护士提出“工作忙时容易漏看陌生来电”,他当即拿出手机演示“诈骗电话拦截”设置步骤,将实用技巧手把手教给在场人员。
“骗子们的剧本更新快,咱们的宣传得跑在前面!”网格民警孙凯平的警务室里,一叠叠手写整理的反诈宣传单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归纳了近期高发诈骗案例与防范要点。孙凯平带着宣传资料与检查工具上门,一边开展消防隐患排查,一边用“问答式”互动拉近距离:“老板,您知道灭火器压力指针在哪个区域算正常吗?”
检查中,他针对电路铺设规范、消防通道畅通情况逐项核查,发现部分商户存在插线板串联使用问题,当即现场演示正确用电方式,还手把手指导商户操作灭火器,确保“会用、能用、管用”。同时,他向居民与商户发放反诈手册,通过“提问送礼”形式引导大家分享“收到陌生链接该怎么办”,在轻松互动中强化反诈意识。
全力守好群众的“钱袋子”
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不断花样翻新,西咸公安把守护群众的“辛苦钱”当作头等大事。
针对老年人容易被“养老诈骗”套路的问题,社区民警走进了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场所,开展专门的反诈宣传。通过讲述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常见的养老诈骗手段,如虚假保健品推销、以房养老骗局、冒充公检法诈骗等,提醒老年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和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身份和银行账户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子女或警方联系。
对于企业员工,重点防范“冒充领导诈骗”和“网络刷单诈骗”。民警深入企业,组织开展反诈培训,指导企业建立内部反诈防范机制,要求员工不参与网络刷单等兼职活动,提高员工的反诈意识和防范能力。
“谁要钱?为啥转?安全吗?”9月1日,民警在北沙口村小区走访时,向群众认真剖析身边反诈案例。为了让反诈宣传深入人心,阿房宫派出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宣传方式,实现反诈宣传全覆盖。
在线下,民警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商场、超市、集市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设置咨询台,摆放反诈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向群众讲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作案手法和防范措施。同时,组织民警深入社区、村组,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大喇叭广播等方式,将反诈知识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在线上,民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拓宽反诈宣传渠道。通过发动全体民辅警每日转发反诈日历的方式,利用反诈真实案例去提醒身边人,增强反诈意识。
来源:西安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