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气 “钻牛角尖” 难哄?5 个实用招帮娃走出情绪旋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6:07 1

摘要:刷到这篇文章的家长,先停一停!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前一秒还和你有说有笑的孩子,下一秒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变脸 —— 要么一言不发地 “僵” 在原地,任你怎么哄都不回应;要么哭闹打滚停不下来,不管你说什么、给什么都不买账。

刷到这篇文章的家长,先停一停!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前一秒还和你有说有笑的孩子,下一秒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变脸 —— 要么一言不发地 “僵” 在原地,任你怎么哄都不回应;要么哭闹打滚停不下来,不管你说什么、给什么都不买账。

我最近在幼儿园、亲子中心和小区游乐场,亲眼见证了 3 个让家长既无奈又心疼的真实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像极了咱们身边的孩子,看完你或许会忍不住感叹:“这不就是我家娃吗!”

上周六下午,我在小区游乐场带娃时,注意到一个穿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她蹲在角落的积木区,正专注地搭着一座 “小城堡”。她的动作很认真,每一块积木都小心翼翼地叠放,时不时还会对着积木露出开心的笑容,看得出来,这座 “小城堡” 花了她不少心思。

就在这时,一个追跑打闹的小男孩没注意,猛地撞了过来,“哗啦” 一声,小女孩的 “小城堡” 瞬间散成了一堆积木。小男孩愣了一下,说了句 “对不起” 就跑开了,可小女孩却像被定住了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

她的小手紧紧攥成了拳头,指节都有些发白,嘴巴撅得高高的,眼眶慢慢红了,但却强忍着没掉眼泪。孩子的妈妈听到动静赶紧跑过来,蹲下身柔声哄她:“宝贝别难过,妈妈陪你一起重新搭一座,比刚才的还漂亮,好不好?” 小女孩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妈妈又从包里掏出她平时最爱的卡通贴纸,递到她面前:“你看,这是你喜欢的佩奇贴纸,咱们贴一个在衣服上,不生气了好不好?” 可小女孩还是没反应,把头扭向一边,眼神直直地盯着散落的积木,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和她无关。

后来,小男孩的妈妈也过来道歉,还让小男孩给她递了一块新的积木,可小女孩依旧站在原地,既不接积木,也不说话。就这样,她足足站了 30 分钟,期间游乐场里其他小朋友的笑声、滑梯的喧闹声,都没能让她动一下,连她平时最爱的秋千,也始终空在那里。

我的朋友是一家亲子中心的早教老师,前几天她和我聊起班上一个 4 岁的小男孩,语气里满是心疼。她说,那节课的主题是 “手工创意画”,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张印有卡通图案的手工纸,老师还准备了彩笔、亮片和胶水,让孩子们自由创作。

上课中途,这个小男孩拿着自己的手工纸,慢慢走到老师身边,小声问:“老师,这张纸我能带回家吗?我想给妈妈看看我画的画。” 老师蹲下来,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宝贝,这张手工纸是咱们上课专用的,课后要收回来留给下次上课的小朋友一起用哦,等下节课咱们可以再画一张新的,好不好?” 小男孩抿了抿嘴,没说话,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大概过了 5 分钟,他又一次拿着手工纸走到老师面前,声音比刚才更轻了:“老师,我真的很想把它带回家,妈妈还没见过我做的手工呢。” 老师还是耐心地解释:“妈妈要是想看,下次上课可以让妈妈来陪你,咱们一起画一张更大的带回家,今天这张要留给其他小朋友,好不好呀?”

这次,小男孩没有再回到座位,而是直接走到教室角落的空位上,趴在了桌子上。接下来的课程环节,不管是老师组织大家一起搭乐高,还是带领孩子们唱儿歌、做手指游戏,他都始终趴在桌上,头埋在胳膊里。老师把乐高积木递到他面前,他抬手推开;邀请他一起唱儿歌,他也装作没听见;甚至到了做小实验的环节,其他孩子都围在老师身边好奇地观看,他依旧一动不动,整节课都在默默 “赌气”,一句话都没说。

前几天下午放学时间,我去幼儿园接自家娃时,看到校门口有个小男孩哭得撕心裂肺。他背着蓝色的小书包,从放学队伍里走出来后,就一直踮着脚往校门口的人群里张望,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爸爸呢?爸爸怎么还没来?说好今天爸爸来接我的呀。”

大概等了 10 分钟,他看到妈妈从人群里走过来,脸上的期待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委屈。他猛地把背上的书包拽下来,往地上一扔,然后 “扑通” 一声坐在了地上,双手拍着地面大声哭起来:“我不要妈妈接!我要爸爸!你骗人!爸爸明明说好了今天来接我的!”

妈妈赶紧跑过去,蹲在他身边,一边帮他擦眼泪,一边解释:“宝贝,爸爸今天公司临时有急事要加班,实在没办法来接你,他早上出门前还特意跟我说,让我告诉你,明天一定亲自来接你,还会给你带你爱吃的草莓,好不好?”

可小男孩根本听不进去,依旧大声哭着:“我不管!我就要今天爸爸来接!我不要草莓,我要爸爸!” 妈妈又试着说:“那咱们现在回家,妈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番茄炒蛋,再看一集你喜欢的动画片,好不好?” 他还是摇头,哭得更凶了。

后来妈妈想把他抱起来带回家,可他却使劲挣扎,还用手推妈妈的肩膀,嘴里喊着:“我不回家!我要在这等爸爸!你走开!” 就这样,小男孩在幼儿园门口哭了整整 1 小时,从最开始的大声哭闹,到后来的抽泣,再到最后哭累了趴在妈妈怀里小声呜咽,妈妈全程都只能无奈地抱着他,看着他难受却没辙。

二、别再骂孩子 “脾气差”!他 “走不出” 情绪,是这 3 种能力还没发育好

看到孩子这样,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忍不住批评:“这点小事有什么好生气的?至于吗?”“你怎么这么矫情,动不动就闹脾气!” 可你知道吗?孩子生气后 “陷进去” 走不出来,并不是故意和你作对,更不是 “脾气差”,而是他们身上这 3 种关键能力还没发育成熟。

咱们成年人在生气时,虽然也会有情绪波动,但大脑里负责理性思考和情绪控制的 “前额叶皮层” 会发挥作用,就像一个灵敏的 “刹车系统”,能提醒我们 “这件事没必要生气”“冷静下来好好说”,从而慢慢平复情绪。

可孩子不一样,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要到 20 多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也就是说,他们的 “情绪刹车系统” 还没完善。当生气、委屈等强烈情绪涌上来时,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 “踩刹车”,只能任由情绪控制自己。

就像那个被老师拒绝的小男孩,当两次请求都被拒绝时,委屈和失落的情绪一下子就占据了他的大脑,他不知道该如何 “压制” 这种情绪,只能通过 “不参与课堂活动” 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并不是他故意 “摆烂”,而是他实在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问孩子怎么了,他要么说‘我不开心’,要么就只会哭,问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其实,这不是孩子不愿意和你沟通,而是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还没跟上。

对孩子来说,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生气、委屈、难过,但却没办法用准确的语言把这种感受描述出来。比如被积木被推倒的小女孩,她心里清楚自己是因为 “辛苦搭的城堡被弄坏了” 而生气,但她不知道怎么把 “我的积木被推倒了,我很生气,也很心疼” 这句话说出来,只能通过 “僵在原地”“不说话” 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情绪。

就像我们成年人遇到复杂的情绪时,也会有 “不知道怎么表达” 的时刻,更何况是语言能力还在发展的孩子。他们不是不想说,而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只能用最直接的行为来 “喊救命”。

很多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生气的表面原因 ——“积木被推了”“被老师拒绝了”“爸爸没来接”,却忽略了这些事情背后,孩子真正的需求。其实,孩子气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发生后,自己的感受没被理解、需求没被重视。

被积木推倒的小女孩,气的不是积木散了,而是 “我花了那么多时间搭的城堡,被弄坏了,却没人真正在乎我的辛苦”;被老师拒绝的小男孩,气的不是不能把手工纸带回家,而是 “我很想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妈妈,这个心愿却没被老师理解”;哭着要爸爸接的小男孩,气的不是妈妈来接,而是 “说好的事情突然变了,我期待了一整天的约定,好像没人放在心上”。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感受是否被看见、被认可。当他们的需求被忽略时,就会通过生气的方式来寻求关注,可很多家长却没能读懂这份隐藏在情绪背后的期待。

我把这些方法分享给了身边 10 多位有同样困扰的家长,有妈妈反馈说:“以前孩子生气,我哄 1 小时都没用,现在用了这些方法,10 分钟就能让孩子平复下来。” 其实,应对孩子的情绪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只要用对方法,就能轻松化解。

很多家长在孩子生气时,总喜欢先讲道理:“这有什么好生气的,积木倒了可以再搭”“老师拒绝你是有原因的,你要懂事”。可此时的孩子,满脑子都是生气和委屈,根本听不进任何道理,你的 “讲道理”,只会让他们觉得 “妈妈不理解我”,反而更生气。

正确的做法是先 “接住” 孩子的情绪,认同他们的感受。比如面对被积木推倒的孩子,你可以说:“宝贝,妈妈看到你搭的城堡被推倒了,你肯定特别生气,也特别心疼,换作是妈妈,辛苦做的东西被弄坏,也会不开心的。” 面对被拒绝的孩子,你可以说:“你很想把手工纸带回家给妈妈看,结果老师没答应,你心里是不是有点委屈呀?”

这样的话语看似简单,却能让孩子感受到 “妈妈懂我”,当他们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时,心里的火气就会慢慢降下来,就像一锅沸腾的水,先把火关小,才能慢慢降温。

当孩子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比如哭声变小了、不再攥紧拳头了,这时候就可以尝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但要注意,不要问孩子 “你想怎么样”,因为此时他们的大脑还处于混乱状态,没办法做出复杂的选择,只会让他们更烦躁。

你可以给孩子两个简单、具体的选择,让他们二选一。比如对被积木推倒的孩子说:“现在咱们是先去旁边的秋千玩一会儿,还是回家一起用更大的积木搭一座城堡呀?” 对哭着要爸爸的孩子说:“咱们现在是先去超市买一袋你爱吃的小饼干,还是回家给爸爸打个视频电话呀?”

简单的选择能让孩子从情绪中 “抽离” 出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事情上,当他们开始思考 “选哪个” 时,生气的情绪也就慢慢淡了。

等孩子完全平静下来后,一定要和他们做一次 “情绪复盘”,教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这一步很重要,能帮助孩子慢慢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只会用 “僵住” 或 “哭闹” 来应对。

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刚才积木被推倒的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呀?是生气,还是难过呀?” 如果孩子说不清楚,你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示:“是不是觉得自己辛苦搭的东西坏了,很心疼呀?”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再教他们如何表达:“下次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我的积木被推倒了,我很生气’,这样妈妈就能知道你怎么了,也能更好地帮你呀。”

对于被拒绝的孩子,你可以说:“刚才老师没让你把手工纸带回家,你是不是有点失望呀?下次你可以跟老师说‘老师,我很想把作品带给妈妈看,能不能下次给我一张呀’,这样老师也能明白你的想法。”

多和孩子做几次这样的 “情绪复盘”,孩子就会慢慢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用行为发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爆发是因为 “期待落空” 或 “突发状况”,如果我们能提前给孩子 “打预防针”,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就能大大减少情绪爆发的概率。

比如知道爸爸可能加班没办法来接孩子,早上出门前就可以跟孩子说:“宝贝,爸爸今天上班可能会有点忙,如果他临时加班没办法来接你,就妈妈来接你,咱们明天让爸爸陪你去公园玩滑梯,好不好?” 这样即使爸爸没来,孩子也有心理准备,不会因为突然的变化而情绪崩溃。

再比如带孩子去亲子中心上课前,可以提前跟孩子说:“今天上课用的手工材料是大家一起用的,不能带回家哦,不过妈妈会带手机,把你做的作品拍下来,回家给爸爸看,好不好?” 提前告知孩子规则和结果,能让他们对事情有清晰的预期,减少因 “不知道” 而产生的情绪波动。

有句话说:“家长的情绪,是孩子情绪的晴雨表。”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之所以会越来越激动,是因为家长先慌了、急了,被孩子的情绪 “带偏” 了。

比如孩子哭闹时,家长一开始还能耐心哄,可哄了几分钟没效果,就忍不住开始烦躁:“你到底要哭到什么时候?再哭我就不管你了!” 甚至有的家长会比孩子先发脾气,最后变成 “家长生气 + 孩子生气” 的双重僵局。

其实,当孩子情绪爆发时,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自己。如果觉得自己快要忍不住了,可以先深呼吸 3 次,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要先冷静下来,才能帮他。” 如果还是没办法平复,可以暂时离开孩子身边 1-2 分钟,去旁边喝口水、平复一下心情,等自己冷静了再回来面对孩子。

家长稳住了,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感,也会慢慢被你的平静感染,情绪自然就会平复下来。

在应对孩子情绪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因为着急,不小心踩了 “雷区”,结果不仅没能帮孩子走出情绪,反而让孩子更爱 “钻牛角尖”,这些 “雷区” 一定要避开。

“再生气我就把你扔在这里,不管你了!”“再哭我就把你的玩具都扔掉!” 很多家长在没辙的时候,会用威胁的方式逼孩子安静下来,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效果,但对孩子的伤害却很大。

孩子会因为害怕被抛弃、害怕失去玩具而暂时停止哭闹,但他们心里的委屈和生气并没有消失,反而会觉得 “妈妈不爱我了,只要我生气,妈妈就会抛弃我”。长期下来,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遇到事情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因为害怕被威胁而刻意讨好家长。

“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个玩具,好不好?”“不生气了,咱们现在去买冰淇淋吃。” 用物质 “收买” 孩子,看似能快速让孩子平静,但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只要我生气,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 “生气” 当成一种 “要挟” 家长的手段,只要有不满足的需求,就会通过生气来达到目的。而且这种方式也没能帮孩子学会如何处理情绪,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还是会用生气来应对。

“你自己在这里气吧,啥时候想通了啥时候再跟我说话。”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生气时跟他讲道理没用,不如让他 “自己冷静冷静”,等他想通了自然就不气了。可对孩子来说,“冷战” 不是 “冷静”,而是 “被抛弃” 的信号。

之前邻居家的妈妈就试过这种方法:孩子因为妈妈没给他买玩具生气哭闹,妈妈觉得 “不能惯着他”,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自己去客厅看电视,想让孩子 “反省”。结果孩子在房间里越哭越凶,最后还开始拍门喊 “妈妈别不要我”。等妈妈开门时,孩子抱着她的腿,哭得浑身发抖,说 “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生气了”,可眼神里满是恐惧。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们没办法像成人一样 “冷静反省”,只会觉得 “妈妈不理我,是因为我不好,妈妈不爱我了”。长期用 “冷战” 的方式应对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会让他们害怕表达情绪 —— 因为他们担心 “只要我生气,妈妈就会离开我”。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没学会如何处理情绪,还会把委屈和不满藏在心里,时间久了,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看到这里,或许有家长会说:“原来应对孩子的情绪有这么多讲究,我之前确实做错了不少。” 其实不用过于自责,每个家长都是在不断摸索中成长的,关键是要明白:孩子生气 “钻牛角尖”,不是 “脾气差”,而是他们在向你发出 “我需要被理解” 的信号。

我们不需要让孩子 “从不生气”—— 毕竟连成人都有情绪波动,更何况是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生气时,先 “接住” 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知道 “你的感受妈妈懂”;然后用简单的方法帮他们转移注意力,从情绪中走出来;最后再教他们如何用语言表达感受,慢慢学会管理情绪。

记住,孩子的情绪就像一颗小种子,你用 “理解和耐心” 浇灌,它就会成长为 “积极乐观” 的大树;你用 “批评和压制” 对待,它就可能长成 “自卑敏感” 的杂草。

我叫曹金艳,出生于沂蒙山,考上大学因学费问题差点没去上,跌跌撞撞的求学路练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十多年早期教育创业路上披荆斩棘,转眼已过不惑之年,有幸带着尚澄这家教育企业走过了一个10年的周期,从开始创业再到成家,再到两个孩子的母亲,感谢大家的认可,感谢上天的眷顾,感谢自己的努力,做为一名教育者,不懂那么多的人情往来,只有一个目标,带着孩子拿结果!!!用时间的复利去做难而正确的事....

周一到周五早上8:30会直播

再上个福利

我还建了一个育儿答疑群,免费的,我每天都会在群里分享各种育儿的方法,直接拉你。

来源:尚澄儿童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